嚴冬到來,化肥行業“氣荒”悄然而至。中國石油從11月12日起停止向滄州大化供應生產用天然氣,滄州大化股價當日跌停。“氣荒”時期“保民用,壓工業”成為慣例,天然氣作為氣頭尿素企業的生產原料,每次“氣荒”都會對這批尿素企業冬季開工率產生影響。
11月中旬以來,受限氣影響,氣頭尿素企業減產檢修消息頻出:河南中原大化預計限氣80天;重慶江北化肥、阿克蘇華錦已經停檢;甘肅劉化集團尿素裝置開工率下滑近半;貴州赤天化、寧夏石化、新疆烏石化等多家企業也出現減產減量。2013年的“氣荒”似乎來的更猛烈些,一批氣頭尿素企業再次為保民生做出犧牲。
我國西南地區云集了眾多化工企業,天然氣供應的瓶頸已然影響到這些公司正常運轉。川化股份就是一個典型,這個氣頭尿素企業已經被“氣荒”折磨得疲憊不堪。由于受到天然氣的供應限制,公司無法實現滿負荷運轉,而當開工率不低于80%時,公司才能實現盈虧平衡。今年三季報顯示,川化股份前三季度累計虧損2.59億元,比2012年同期的1.26億元虧損多出一倍。如果今年冬季西南地區天然氣供求格局依舊緊張,對于川化股份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或許是看到化工資產盈利無望,川化股份從8月13日開始停牌,作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四川省國資委有意對公司進行資產重組,擬將化工資產從上市公司中置出。
其實,在尿素行業,像滄州大化、川化股份這樣的氣頭尿素企業沒有幾家活得很輕松,“氣荒”已經成為制約這些企業正常發展的重要瓶頸。業內人士指出,今年“氣荒”目前已經導致國內氣頭尿素開工率下降到56%,同比下滑幅度高達12%。中石油有關人士公開表示,今冬明春國內天然氣缺口仍舊非常大,供需矛盾為歷年來最為嚴重。
很顯然,在“氣荒”大環境下,氣頭尿素企業很受傷。然而,因為上游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處于下游的農資流通企業也陷入艱難境地。據了解,全國尿素出廠均價從10月25日以來已經出現持續上揚,漲幅達到4%左右,氣頭尿素企業開工率的下滑已經對尿素市場產生了明顯影響。現在,雖然進入化肥冬儲季節,但是很多農資流通企業依然在觀望。尤其一批肩負化肥淡儲任務的農資企業更是陷入“拿與不拿”的兩難境地。現在拿貨很顯然要承受高價,但是不拿貨又將面臨發改委已經開始的化肥淡儲檢查。按照市場規律,隨著明年春天天然氣供應的周期性緩解,尿素價格勢必再次出現“旺季不旺”的老局面。這成為很多淡儲企業憂慮重重的根本原因。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氣荒”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傷生產又傷流通,更傷到了產業格局的未來調整。然而,“氣荒”又或許在暗示國家宏觀政策的方向是否應該有新的思路,在化解化肥產能過剩的進程中,正視“氣荒”現實,以氣頭尿素企業作為突破口,能否找到一條更科學有效的產業發展路徑。
化肥“氣荒”,誰更受傷?表面上,“氣荒”波及影響的是化肥產業,而更深層的問題是這種周期性的“潮汐”正日益嚴重,這不僅僅在加深化肥產業發展的格局矛盾,更重要的是這必將影響到中國農業穩健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