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
中國—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華中部大區經理 郭亞生
嘉賓觀點:
2013年行業形勢整體偏冷,我們不斷將希望寄托在下一個季節,但在不斷的失望中2013馬上就要過去,當前淡儲市場的冷清也反映出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而從大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糧食實現“十連增”,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在這樣的成績背后,肥料產品供過于求、質量良莠不齊、價格漲跌不定的問題愈發凸顯。在問題不斷暴露之后,食品安全得到重視、化肥企業轉型也已經提上日程,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行業內部的結構調整和企業自身的服務升級將成為業內改革重心。
化肥淡儲熱情不高 產能過剩阻礙市場回暖
今年化肥價格下跌時間之長、幅度之大為歷史罕見,尿素、磷酸二銨等肥種下跌均超過500元/噸,如此低價使得不少企業處于虧損狀態。然而今年國家化肥淡儲總量不降反升,說明國家對化肥商業淡儲的堅持和肯定態度,淡儲量的增加也對穩定化肥市場有利。但與此同時,國內化肥產能越來越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新增化肥產能有比較明顯的成本優勢,將拉低整個化肥市場的價格。今年全年化肥產量將為7570萬噸,同比增長8.5%,而目前的化肥需求年增長速度在3%左右,產量增幅高于需求增長速度,明年化肥市場依舊不容樂觀。
近期復合肥市場略有好轉,價格略漲、行情走穩,全國報價陸續上揚。淡儲旺季中,大部分復合肥企業收款情況較預期的要好。原材料市場上尿素、磷肥價格抬高,雖然漲價之后產品新單成交量不多,但正值復合肥淡儲之際,上下游均保持一定信心。復合肥原料采購啟動、需求集中釋放,也為前期低負荷運轉的原料市場帶來了利好。復合肥廠家努力促進新單成交,穩步提高生產負荷,雖然部分企業收緊優惠,但報價整體維穩。后市由于原料市場漲勢不足、新價格成交寥寥無幾,所以復合肥價格再漲可能性不大,預計冬儲主流報價年前將保持穩定。
“十連增”之后 糧食安全不容放松
2014年是中國傳統的馬年,俗話說“牛馬年,好種田”,伴隨著今年糧食大豐收,中國糧食實現了“十連增”,這其中化肥自然是功不可沒。但糧食增產固然重要,食品安全更不容忽視。2013年發生的一系列糧食安全事件比如江西千畝禾苗枯死,湖南毒大米事件更引起了國家相關管理層的高度關注。化肥行業暴露的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監管部門流于形式。去產能化及加強化肥產品質量,做大做強市場,提高產品本身的市場占有率,靠老百姓良好的口碑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營銷之路,是擺在各大化肥企業面前的必由之路。現在市場上很多企業昧著良心,以次充好,偷含量,坑農害農,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子孫后代,造成土地污染觸目驚心,如再不加以控制,土地中的“霧霾”會比空氣中的霧霾更加可怕,沒有土地安全何談糧食安全,更難奢望食品安全。
農業政策調整 企業服務轉型加快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土地流轉的速度會加快,新型農場、種植大戶、農村合作社將大量涌現,這些種田大戶要求廠家服務更到位,化肥行業必然要進行淘汰整合,品牌日益重要,靠單純的低價策略、人海戰術、促銷宣傳,已難以達到效果。流通體系也將發生重大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已難以適應目前形勢的變化,企業必須由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大型農資流通企業逐步轉變為廠家的物流服務平臺,或連接產業鏈下游,直接進行土地承包經營,中小農資公司及基層營銷網絡將陷入經營困境。隨著電子科技及物流鏈的進一步發展,企業利用電商直接對種田大戶進行服務將成為普遍性的服務,既減少中間環節又為種田大戶節約了成本。這也是未來大型肥料生產企業的一個趨勢。
近年來國內新型肥企、新型肥料發展迅猛,對于老牌肥企而言,品牌深入民心、全國經銷網絡成熟是主要的優勢。但隨著新形勢的變化,企業也必須考慮發展第二品牌,直接服務于種田大戶、農民合作社,一方面跟上政策的腳步,一方面也避免對現有經銷渠道造成沖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現代農業。對于我們而言,注重產品質量,保證糧食增產,保護食品安全,助推中國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