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業內人士都了解,在當前的農藥市場上,竄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所謂竄貨,就是經銷商鉆了廠家的渠道管理制度的空子,通過非正常的渠道取得更便宜的貨源,以求獲得更大的利潤。其結果是,表面上損害了那些按規矩辦事的經銷商的利益,實質上,降低了經銷商對產品以至企業的忠誠度,削弱了其市場競爭力。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可以避免,但現有階段實現很難。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第一,筆者認為這是長期不規范市場競爭機制而產生的一種“遺禍”。農藥生產企業一味向業務員要“業績”,使很多業務員挺而走險,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將貨以較低價格放到外地市場,以此來完成銷售任務。這里廠家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疏忽,只追求量的增長,而不注重對市場的維護,更是沒有把經銷商的利益放在眼里。農藥企業必須改變這種作風,將市場和經銷商都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
第二,農藥生產企業對經銷商的約束不夠,統一包裝、統一形象、統一銷路,將產品一股腦的投入到市場上,只要銷售出去就行,不管是誰賣出的。筆者認為,在這方面,農藥生產企業應當更多地借鑒其他領域的銷售經驗,在農藥箱體上按銷售區域貼上標簽,有能力的企業打上激光標簽更穩妥。這樣,一旦發現市場上流通的產品不屬于該區域,就要重拳打擊,嚴重時取締“竄貨”一方,下大力度整治這種違規行為。
第三,區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矛盾。每個省市區的發展都不平衡,都不能保證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總會有發展較快和發展較慢之分,較快的市場形成完善的競爭機制,很多經銷商爭奪同一個市場,每個人都想做大,可市場容量有限,他們不得不輻射周邊不發達區域,將產品低價以“包干”的形式甩給外地零售戶,來增加自己的銷量。
最后,農藥生產企業服務不到位。隨著農藥生產企業在流通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農藥銷售中已漸漸流行開來,然而農藥的使用量不象化肥那樣穩定,農藥用量受天氣制約很大,很多時候都是以一種“賭博”的心態來壓貨,這就導致有時產品囤積過多而銷售不出去,廠家又不給及時解決,他們只能將產品轉到其他市場。
筆者認為,既然將產品賣了出去,服務就要跟上,當農藥被真正用掉之后再談“業績”二字。業務人員更要明確自己的位置,明白業績提高要靠規范的市場和穩定忠誠的客戶,更要靠業務人員付出努力去維護。農藥生產企業也要做好產品管理工作,業務人員要堅定自己的職責,經銷商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零售商更要保持自己的忠誠。這樣多方共同努力,凈化市場,才能防止“竄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