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水溶性肥料研究室主任張承林表示,標準問題已經成了水溶肥發展的一個瓶頸,農業部制定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型)標準(NY1107-2010)要求固體性水溶肥大量元素含量≥50%,水不溶物含量≤5%,液體性水溶肥大量元素含量≥500g/L,水不溶物含量≤50g/L的指標就不太合理,養分含量高就限制了氯化銨、硫酸銨等原料的應用,同時水不溶物要求應該與灌溉模式有關,籠統制定一個≤5%的指標明顯不太實際。
同時,標準中重金屬限量要求太高,對原料的選擇局限性大,很多水溶肥原料需要用飼料級或者食品級才能符合重金屬限量標準,原料成本大幅提高,對原料選用很不利。張承林表示,由于對含氯肥料的錯誤認識,導致企業大量生產硫酸鉀型復合肥,而忽略了氯化鉀也是重要的水溶肥料原料的事實。
據了解,水溶肥由于自身的液體屬性,一直未能享受到固體肥料享有的優惠政策,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這個行業的發展。張承林告訴記者,顆粒復合肥可以享受運輸、稅收、原材料等方面的補貼或優惠,但水溶性復混肥則享受不到,企業要享受只有通過把已經可以投入市場使用的水溶肥重新走高塔造粒,造成很大的浪費。另外,高價格、新用法也增加了水溶肥的推廣難度,使得水溶肥永遠是“小蛋糕”。
專家們普遍認為,農戶長期用普通的復混肥,改用水溶肥料后,面臨觀念更新一時難以習慣的問題。再加上施肥設施不配套,導致很多用戶存在水溶肥料又貴又不好用的看法。“水溶肥料登記前要都進行田間試驗,但我們一直想不通的是,各省做的田間試驗能說明什么?試驗有代表性嗎?誰來監督試驗的過程?大家都按標準去生產肥效會有差別嗎?做肥料的毒性試驗有必要嗎?這些都需要相關部門好好考慮。”張承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