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草甘膦
自去年5月底環保部啟動草甘膦(雙甘膦)企業環保核查工作以來,業界一直對核查結果充滿期待。6月中旬,環保部對國內首批符合環核要求的4家草甘膦(雙甘膦)企業進行了公示。
核查名單為什么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公布?在此期間,核查工作遇到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困難?首批符合環核要求而公示的4家企業在環保工作上有什么特點?參加核查究竟能得到哪些政策優惠?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又正在做什么?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負責人。
進程曲折
核查結果終于落地
“對于草甘膦環保核查這個事,我們農藥協會從2011年就開始做相關調研。在征求國內大部分草甘膦龍頭企業的意愿后,去年協會最終拿出了一個草甘膦核查方案,并得到了環保部的支持。”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正先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從去年10月至今,協會共得到了10家企業的申報材料,經過企業自查、省環保廳初審、專家評審、督查中心現場檢查等一系列嚴格的評審,最終公布了首批4家合格企業名單。
據了解,此次核查時間是從2012年到2013年,草甘膦生產企業需要在這個期間連續正常生產,這樣提供的環保數據才可靠。但核查開始后,有幾家申報企業在此期間出現過停產情況,相關數據不足以支持結論。此外,這次核查指南提出,磷資源回收率應達到80%、氯化鈉回收率達到95%,但不少企業的理解有偏差,有企業認為自己測算的結果能夠達到這一標準,但經過專家嚴格論證后發現存在疏漏。“隨著一系列具體工作的逐步推進,我們意識到這次環保核查的復雜性超過了先前的設想。”李正先坦言。
此次核查的重點是母液去向,難點是提高磷資源綜合利用率以及氯化鈉回收率。采用什么工藝能夠達到核查要求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因為這牽涉到投資上環保裝置。目前第一批核查工作已經結束,從公布的結果看,焚燒以及濕式氧化初步成為了業界專家和企業的共識。
據了解,此次通過核查的企業中,江南化工(新安化工全資子公司)、江山化工、優士化學3家企業以焚燒工藝為主,但3家企業也各有差異。比如,江南化工的特點是做得最早;江山化工在焚燒中有效結合了膜處理工藝,企業的磷回收率也能達到核查要求。
2013年3月,環保部組織有關專家對草甘膦環保核查方案進行企業調研,在實地察看了江南化工、山東潤豐等企業的環保處理設施后,對江南化工的母液資源化處理技術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這是一項值得在全行業推廣的先進技術。
據了解,早在2000年初,新安化工領導層就富有前瞻性地預見到:利用母液配制10%草甘膦水劑進行銷售,雖可暫時解決母液的出路問題,但該水劑造成土壤板結的隱患已經有所顯現,長期下去,必將有一天會被政府禁銷。屆時,大量母液如何處置將成為制約草甘膦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為此,新安化工組織了強有力的科研力量,投入大量資金,針對母液處理、回收和利用問題,展開了長年累月的研究。
經過持續不懈的攻關,公司科研人員發現,將母液進行氧化濃縮后,再進行定向轉化,轉化后的固體主要成分為磷酸鹽,是一種通用的化肥原料。在確定思路后,科研人員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在2011年底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母液資源化利用技術方案:將氧化濃縮后的母液進行定向轉化,生成焦磷酸鈉粗品,再進行提純和深加工,最后得到工業級磷酸鹽。在通過中試檢測后,2012年初,新安化工投資近億元在鎮江分公司建成了第一套母液回收處理裝置,獲一次性投產成功,迄今為止該套裝置運行一直保持穩定。
而與前3家采取焚燒工藝的企業不同,泰盛化工的環保技術是與第三方合作,公司將沈陽化工研究院開發的污水濕式催化氧化預處理技術應用于草甘膦母液處理。此外,目前公司正在建設一條10萬噸/年的草甘膦生產線。預計建成后,公司的草甘膦產能將增加至17萬噸/年。
“其實濕式氧化并不是一個很新的技術,但將其用在草甘膦母液處理上還是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技術突破。經過嚴格檢查計算,公司的磷資源回收率能夠達到90%以上,基本符合核查要求。因此,泰盛的濕式氧化技術最終也得到了專家認可。”李正先如是說。
獎優罰劣
政策激勵或將出臺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掌握的情況,目前業內持有農藥登記證的草甘膦企業有120多家,持有許可證的企業有60多家,但真正在生產的企業只有30多家。從去年10月至今,協會共收到10家企業的核查材料,而剩下的20多家企業還沒有提交相關材料,不少企業仍然處于觀望之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參加環保核查究竟能得到哪些優惠政策?
據了解,要想通過核查,企業就要在環保方面投入巨資,如果沒有合理的獎懲措施,一些排放不達標的企業會存有僥幸心理,而這對于積極參加核查的企業也是不公平的。
“以我們公司一套1.8萬噸/年甘氨酸法草甘膦配套母液資源化利用裝置投資估算,僅設備投資就算要2850萬元,再加上電氣儀表、土建、安裝費用等,總計要4000萬~5000萬元。”山東濰坊潤豐化工有限公司工藝研發部經理李志清告訴記者,核查名單公示期間,公司一直在改進相關工作。據他了解,許多沒有參加核查的企業都在觀望:通過的企業能得到什么實惠?參加與不參加到底是不是一樣?
“大家都還記得,2008年時國內草甘膦價格從28000元/噸,被炒到十七八萬元/噸,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業上馬;但之后,價格又很快回落到三四萬元/噸。今年以來,草甘膦價格又從18000元/噸上升到4萬元左右,5月份又回落到28000元左右。價格的大起大落,與行業產能過剩分不開。”沈陽化工研究院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海生認為,以前社會對草甘膦環保比較容忍,現在實行嚴格的環保政策,企業是在“還債”。“如果再不執行更為嚴厲的環保措施,實行積極的調控政策,將對全行業帶來災難性后果。國家這次實行環保核查的初衷與目的,就是想通過環保杠桿,給出一個明確信號——扶優打劣,使小、散、亂的企業逐步退出,扶持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閆海生說。
“短期看,沒有通過核查的企業現在是可以生產的,但協會已經從出口通關、生產準入、稅收信貸等3個環節入手,力爭為核查制定好后續配套措施。”李正先介紹說。
據了解,國內草甘膦產品80%用于出口,目前協會正與海關進行協商,希望海關對合格企業的產品在出口檢驗檢疫、提高通關效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此外,國內農藥企業的生產許可證由工信部頒發,有效期一般是5年,有效期滿后仍然沒有通過核查的企業再申領新證時可能會面臨一定風險。最后,與一些在環保投入上偷工減料的企業相比,由于上了環保裝置,達標企業的生產成本必然增加,如果兩類產品在同一個市場競爭肯定不公平。對此,農藥協會正在與稅務部門進行溝通,希望在增值稅減免、副產品減免稅等方面為達標企業爭取到一些切實的好處。
江蘇優士化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兆云在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大部分草甘膦產品需要出口,不少跨國農化公司也在關注這一事件的最新進展。有跨國公司的采購人員坦言,他們更愿意同環保核查達標企業合作。
“由于大部分草甘膦產品需要出口,因此海外訂單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與國內企業相比,跨國公司更加看重環保、生產的穩定性。如果沒有通過環保核查,生產企業可能面臨整改、停產等不確定因素,而國外公司希望得到穩定、可靠的訂單,否則即使價格再便宜,外企也不愿承擔相應風險。”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登記主管王福君介紹說。
打消疑慮
觀望企業行動起來
“我們將在年內啟動第二批核查工作,預計在第四季度內公布第二批名單。從協會掌握的情況來看,四川福華、江蘇好收成、山東潤豐、山東僑昌等企業都已積極完善申報資料、完善工藝路線,近一半的企業已經開始配套相應裝置。下一步,協會將選擇幾家重點企業進行核查輔導,有針對性地幫助這幾家企業。”李正先表示。
據了解,四川福華在原有污水處理設施的基礎上,投資2億多元,應用創新技術進行技術改造。企業資源化回收磷酸鹽,使得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實現了環保效益與成本效益的雙贏。
“我們也在積極準備相關的核查材料和數據。沒有做不好的環保,關鍵是成本和投入。到現在為止,企業與環保相關的膜處理設備、生化處理裝置及環保創新設施等投入就達1.5億元,運行成本也非常高。”江蘇好收成韋恩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杜榮告訴記者,生產1噸草甘膦會產生5~6噸母液,由于母液的特殊性,依靠傳統生化處理難度大、效果差,所以要跳出簡單的“為了環保而環保”的思路。“企業要發展,不能只追求單純的短期經濟效益,關注這10多年草甘膦企業的起起落落,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注重環保和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夠成長壯大。我們公司從1998年開始做草甘膦,到現在能在行業內獲得一席之地,獲得了應有的尊重,也正是堅持了這一理念。”杜榮說。
記者從湖北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也了解到,該公司的草甘膦裝置規模為1.5萬噸/年,收到環保核查的通知后,企業就開始對相關裝置進行改進、完善,目前公司正在開展自查,并準備相關的申報材料。
這次環保核查有哪些意義?李正先認為,主要歸結為三點。
第一,核查帶動了整個行業環保意識的提升。僅草甘膦母液處理技術投資上,4家通過企業每家至少投入了1億元,有的企業投入甚至超過2億元。
第二,環保部、農業部聯合發布的1158號公告要求取消10%水劑,提出草甘膦母液資源化綜合利用問題,但很多企業由于缺乏相關技術,不知道朝哪個方向做。這次核查終于使1158號公告得以落地,以新安化工的定向焚燒、泰盛化工的濕式氧化為代表的核心技術達到了核查要求,為業內其他企業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三,通過第一批核查的企業草甘膦裝置規模均在3萬噸以上,屬行業內的第一梯隊。看到第一批通過名單后,1萬~3萬噸規模的企業也已經行動起來,不少企業在改進相關技術后,已經著手投資上馬裝置。預計隨著今年年底前公布第二批核查名單,草甘膦行業的整合與升級將在這一艱難過程中曲折推進。
卓創資訊磷化工分析師劉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核查政策是針對草甘膦的,但對草甘膦上游產品——三氯化磷企業的沖擊也不可小覷。
他表示,通過核查的大型草甘膦生產企業多配有大型三氯化磷裝置。部分專職生產三氯化磷的企業僅生產、銷售三氯化磷,主要賣給中小草甘膦生產企業。環保核查將使草甘膦生產日趨集中,不合規的小企業肯定很難生存。今后,如果中小草甘膦生產企業無法開工,三氯化磷的市場需求量可能逐步萎縮,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或日趨增大。
誰家歡喜誰家憂
江華
□江華
自草甘膦環保核查項目正式啟動,草甘膦原藥市場供應就開始趨緊,行業結構調整升級速度加快。從農業部統計數據看,全國共有125家草甘膦生產企業,而首次申報的企業僅10余家,直到名單公示后我們才發現,真正達標的企業僅有4家。
筆者通過與這4家上榜企業交流,發現他們都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自豪感,均對自己的生產工藝及環保設施非常自信。名單公布后,各企業均低調表示,通過核查屬意料之中。
草甘膦核查究竟給行業帶來歡喜還是憂愁?筆者認為,影響各不同。公示企業在生產工藝優化、技術研發和廢水處理技術上,通過多年研究和持續投入取得的碩果,將使得這些企業在業內擁有更多話語權;對于首輪公示落榜企業,我們也要為他們的勇氣喝彩,相信他們在環保上的投入也很大,但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對于更多的中小企業而言,動輒上億元的環保設備投入,他們根本無力承擔,因此對環保核查談之色變。
有跨國公司采購人員坦言,他們更愿意同環保核查達標企業合作,因為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強,產品質量更值得信任。這可能預示著,通過環保核查的企業將在海外市場占有更多主動權。我們也不難猜測,第二輪環保核查會有更多企業進行申報。
筆者認為,草甘膦環保核查第一階段落實后,將會起到凈化行業的作用,促進整個農藥行業健康發展。這主要體現在:第一,對新增產能提出了更嚴格要求,中小企業和部分違規生產企業將面臨更嚴厲的環保制裁;第二,產業集中度提高,龍頭企業受到部分政策傾斜,在出口、登記、資源等各方面享受優惠,這將更有利于龍頭企業發揮作用,提升產業影響力;第三,部分中小企業面對嚴格的環保核查顯得力不從心,或者被龍頭企業收購整改,或關門大吉;第四,有關部門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草甘膦環保核查將成為一個試點,將來必定會在整個農藥行業中延續,以此打破人們對農藥行業的“臟、亂、毒”負面印象;第五,環保核查將會促使全行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環境友好、無使用風險的綠色農藥,使農藥行業走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