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整合的速度在加快,行業整體開始從混亂中慢慢走向有序。2016年行業進入寒冷期,并且短期內不會改變。環保執法力度前所未有;大糧作物開啟市場化價格,農民種田積極性下降;未來幾年國家農藥、化肥零增長;國際化大宗石油產品及其附屬產品長時間低價徘徊……諸多因素造成國內農藥總體銷售額下降,樂觀估計也要下滑10%-20%,正如馬云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行業的冬天也是行業的整合淘汰期,競爭的大環境絕對殘酷,但相對中卻不乏暖意,一些有生產優勢、產品有特點、模式先進的企業,在行業的淘汰沖刷期間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一、分化現象進一步擴大,行業在分化、產品在分化、市場也在分化的趨勢再擴大
行業分化。行業由綜合性公司向生產與經營分離化轉變,具有精細化管控能力的公司,在生產中成本優勢會越來越明顯,而以服務為驅動力的公司則越來越靠提升綜合服務來增加用戶粘性,這種變化是建立在產品分化基礎上的。
產品分化。農藥是一種特殊商品,介于標準化工業品與醫藥品中間。“傻瓜型”農藥為主的產品,如百草枯、乙草胺、草甘膦等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附加服務的,會逐漸形成以價格為核心競爭力的標準化“工業品”;經濟作物以及高度依附服務的農藥,最終會走向以綜合性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醫藥品”。這就造成了產品分化,價格敏感度降低。農藥產品的分化最終會導致行業的分化,一種是加工為主,比如富士康;一種是以綜合性服務為主的平臺化公司,如植保公司。
市場分化。當農藥產品分化與行業分化出現時,又會進一步導致市場分化,以分化為基礎的優勢市場會繼續走向優勢,反之劣勢市場會很難擺脫劣勢,這種分化會越來越大,而且會越來越明顯。
二、農業體系主體沒有本質變化,但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適應速度將會加快,國內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將會全盤顛覆現有銷售體系,但過程漫長
2016新年伊始行業硝煙混戰,電商、金融、跨界、移動互聯網、飛防、藥械一體化等等,都在快速的投入到重構現有農業體系軌道中去,以期吃到第一只螃蟹。2016年底,隨著國家主糧作物市場化深度推進的一聲槍響,哀鴻遍野,這就是戰略性誤判,使得很多企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重塑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只是由于國家主糧價格市場化的一聲槍響,把農業變革的偽裝去掉。目前農業的消費主體人群依然是傳統的農民,這是目前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只有極小的局部市場出現農業結構重構現象,但改變不了農民是農業從業主體的格局。
農業生產關系在加速適應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國家主糧價格市場化的措施在曲折中加快整合農業,以使現代的農業生產關系快速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加快推動農業的現代化,但是過程漫長很容易造成戰略誤判,以點試新是目前農業企業的一個相對穩妥的選擇,以達到順勢而為,不要逆勢推進的選擇。
雖然行業會慢慢走向有序,但是不確定性依然很大。國家的土地流轉會以多快的速度進行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國家化工園區的整合變化有多大以及如何取締還沒有落地;國家在轉基因玉米上的政策走向會如何,是否會放開轉基因玉米的種植;國內整體種植作物面積的變化趨勢如何走向……這些因素都會極大的改變目前行業格局,不確定因素太多,就會很容易產生戰略性的誤判。
行業寒冬,確定中精益求精,迷茫中試點創新。
目前對于國內企業來講,務必要把確定因素做強,切實把產品質量、產品開發、技術服務、成本控制、人才培養等因素精益求精中做好;對于不確定的因素,要試點創新,戰略性投入,為企業的發展投石問路,不要錯過戰略機遇期,要順勢而為,為企業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我們有理由相信,越是這樣的環境下,越會使我們加快完善自己,更加堅定地彌補不足,甩掉包袱,實現質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