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候因素、冬前病蟲基數、品種布局等資料,預計2017年全市小麥病蟲草害總體為偏輕發生,其中蟲害重于病害,病蟲害主要種類有小麥白粉病、蚜蟲、吸漿蟲等,發生面積約為45萬畝次。為切實做好今年全市小麥主要病蟲草害防治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針對小麥不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草害,依托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力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保障小麥生產安全、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
二、防控措施
(一)小麥返青至拔節期
推廣除草防病化控綜合防治技術,一次施藥實現防除麥田雜草,預防白粉病,并控制旺苗生長防止后期倒伏。各區要根據小麥長勢和麥田病蟲草調查實際情況,確定施藥時期、防治藥劑和用量。藥劑配方可選用:畝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1克+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72%2,4-滴丁酯乳油50毫升+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對水30-50公斤均勻噴霧。對小麥長勢過旺有倒伏危險的地塊,在上述配方中加入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0克,可控制旺苗生長防止后期倒伏。
(二)小麥抽穗至灌漿期
推廣“一噴三防”技術,減少防治次數和農藥用量。一次施藥實現防治小麥蚜蟲、吸漿蟲、白粉病,同時防止小麥早衰和倒伏。各區要根據小麥生長和病蟲調查實際情況,組織開展此項工作。藥劑配方為:畝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克+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毫升+99%磷酸二氫鉀40克,對水30公斤均勻噴霧。吸漿蟲重發區,要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高峰期用藥。
三、工作要求
(一)強化病蟲監測預警
各區植保部門要充分利用全市建立的病蟲監測網點開展病蟲草害發生動態監測,做到定期監測、準確發布預報,確保病蟲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現代媒體發布病蟲預報、預警信息,提高病蟲防治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推進統防統治與綠控融合
各區植保部門要依托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50支植保專防隊及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建立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試點,加大輻射帶動作用。
(三)做好技術指導和培訓
各區植保部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有針對性指導農民開展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同時,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充分利用農民田間學校、全科農技員培訓等平臺,向農民傳授病蟲防治技術和科學用藥知識,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糧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