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趨勢
預計小麥紋枯病全省偏重發生,其中淮北中西部中等發生。預計全省發生面積約2400萬畝。
二、主要依據
1.紋枯病發生數量普遍高于上年同期。受去冬今春氣溫偏高、田間濕度偏大因素影響,當前多地小麥紋枯病病株率較上年同期偏高。各監測點2月下旬調查,紋枯病平均病株率一般為1.0%-4.9%,全省平均3.5%,較上年同期增加29.4%;其中在沿淮、淮北東北部和江淮的鳳臺、潁上、阜南、明光、泗縣、埇橋、蕭縣、肥西、巢湖、桐城等地平均病株率偏高,一般為5.3%-10.3%。
2.品種、苗情以及田管措施等總體有利于紋枯病發生。沿淮、淮北主產麥區小麥主栽品種煙農19、淮麥22、濟麥22等多不抗小麥紋枯病。播種早、播量大的田塊,麥苗旺長趨勢明顯,遲播麥三類苗比例較大,個體較弱,根系發育不良,加之小麥普施返青、拔節肥等田管措施,均有利于紋枯病發生。
3.近期及未來氣候條件對小麥紋枯病發生有利。近期我省麥區多雨雪天氣,有利于小麥紋枯病病菌侵染蔓延。據省氣象部門預報,春季(3-5月)江北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其中淮河以北偏多2成左右,出現連陰雨的可能性較大,沿江江南降水量較常年偏少;淮河以北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淮河以南偏高。氣候條件總體有利于小麥紋枯病發生。
三、防治技術意見
1.農業防治:結合春季小麥田間管理,清溝理墑,降低田間濕度;及時防除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重施、偏施氮肥。
2.化學防治:小麥返青后期至拔節初期開展以防治紋枯病為主,兼治部分地區麥蜘蛛、苗期蚜蟲等其他病蟲的總體防治。
(1)防治適期:大部分地區藥劑主治時間在3月中下旬。
(2)防治指標:紋枯病病株率大于10%的田塊。
(3)用藥技術:畝用(yong)有效成分井(jing)岡(gang)(gang)·蠟芽菌(井(jing)岡(gang)(gang)霉素(su)(su)4%、蠟質芽孢桿菌16億個/克)26克,或(huo)苯甲·丙環唑(zuo)9克、或(huo)烯(xi)唑(zuo)醇7.5克,或(huo)井(jing)岡(gang)(gang)霉素(su)(su)A10克,或(huo)丙環唑(zuo)10克。選擇上(shang)午有露水時施藥(yao),適(shi)當增加用(yong)水量(liang),使藥(yao)液能流到麥株基(ji)部。重(zhong)病區首次施藥(yao)后10天(tian)左右再防一(yi)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