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6月專利到期至今,國內企業獲得吡唑醚菌酯的農藥登記證件已達261個,其中原藥53個,制劑208個,市場容量達到10億美元級。短短兩年時間爆出多款千萬級大品,一大批企業享受了一把由此帶來的市場紅利。隨著其產能增加和市場競爭加劇,吡唑醚菌酯終將走向常規化。面對國內農資市場的持續低迷,未來五年一定會有某款產品接棒吡唑醚菌酯,為國內市場發展蓄力。以下,筆者對幾款很有市場前景的“潛力股”進行了梳理。
丙硫菌唑是由拜耳公司發現、開發并生產的三唑硫酮類殺菌劑,2004年上市,2015年的銷售額達8億美元,現已成為拜耳的首席產品,全球殺菌劑中的第三大產品,谷物用殺菌劑市場的第一大產品,大豆用殺菌劑領域的第四大產品。截至2017年4月,已有84個丙硫菌唑產品在中國獲得田間試驗批準證書。
氟唑菌苯胺也是由拜耳公司研制、開發和生產的吡唑酰胺類殺菌劑,兼具內吸、預防和治療作用,持效期長。主要用作殺菌種子處理劑,藥劑經滲透進入種子,通過幼株的木質部傳導至整個植物,從而保護幼苗。此外還能土壤施用,可有效防治谷類作物上由黑粉菌、絲核菌和旋孢腔菌等引起的病害。
苯菌酮由巴斯夫公司開發,2012年全球銷售額約0.7億美元。產品主要以懸浮劑為主,通過抑制白粉病菌的孢子萌發控制病害的蔓延。與具有二甲基化作用的抑制劑以及苯胺基嘧啶類殺菌劑無交互抗性。
雙炔酰菌胺為酰胺類殺菌劑。對絕大數由卵菌引起的葉部和果實病害有很好的防效。可以通過葉片被迅速吸收,并停留在葉表蠟質層中,對葉片起保護作用。2011年,全球銷售額上億美元的農藥品種之一。
異噻菌胺是拜耳與日本住友化學公司共同研發用來防治稻瘟病的異噻唑類殺菌劑,這是第一個有誘導抗性效果的低使用量的活性成分實例,這種環境友好的產品非常適合水稻生長過程的使用,還有一定的殺蟲活性。
氟吡菌胺是由拜耳公司開發的新型吡啶酰胺類殺菌劑,主要作用于細胞膜和細胞骨架間的特異性蛋白———類血影蛋白,從而對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態產生抑制作用,明顯不同于氟啶胺、甲霜靈、苯酰菌胺和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產品。氟吡菌胺于2006年上市,2009年不足3000萬美元,2011年上升到4500萬美元。
吲唑磺菌胺是日產化學上世紀90年代研發的一種三唑磺酰胺類殺菌劑,對由卵菌綱引起的植物疫病和霜霉病具有較高的活性。但目前為止,能夠有效防治卵菌綱病害的藥劑并不多,吲唑磺菌胺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難題。
從當前市場容量來看,丙硫菌唑、雙炔酰菌胺、苯菌酮無疑更有分量,但氟吡菌胺、氟唑菌苯胺等同樣潛力無限,預計未來吡唑醚菌酯的接棒產品將在這其中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