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近乎勇”,語出《禮記·中庸》。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
近日,筆者跟隨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組走訪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意外地發現在公司展館的陳列墻上,赫然掛著“廠恥日”的警示。這是對一起產品質量事故的反思,事情發生在20年前。一起在今天看上去也算不得大的質量事故,但心連心偏偏“小題大做”,而且一做就是20年,成為懸掛在每個職工頭上的時刻鳴響的警鐘。
1997年,由于當班操作工的失誤,致使該班次的尿素水分超標,分析工未能及時發現問題,該批次產品就這樣一路綠燈銷售到市場上,直至被發現后退貨。這起事件涉及尿素總量不過十余噸,不說在行業質量意識普遍不強的當年,即便在打擊假冒偽劣力度遠勝當年的今天,這起事故不論是在規模、還是造成的影響上,大約也進不了很多企業最高層的“法眼”,更不用說上升到“廠恥日”的高度。而在心連心,事故發生后,決策層非常震驚,并決定將質量事故發生的6月12日定為“廠恥日”,從此每年都會圍繞質量主題開展活動,這一堅持就是20年,警鐘常鳴。
無獨有偶,在安徽省司爾特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廠區的醒目位置,也張貼著一幅非常顯眼的標語:誰制造、隱瞞、包庇質量事故,誰就在扼殺企業生命,誰也就失去了在企業繼續干下去的權利!這幅標語在司爾特懸掛多年,據說當初的起因,也是因為在1994年5月,司爾特出現了一起并不算大的質量事故,司爾特董事長震怒之下,親自寫了這一段話,并在廠區公開展示,警醒每一個職工。
這兩則案例具有兩個共性:一是都發生在賣方市場的化肥黃金年代,產品供不應求,絕大多數企業并不為銷售犯愁;二是事故并不大,給客戶造成的損失完全可以彌補回來。而兩家企業的應對方式卻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一是從立業之初就把質量作為企業發展之根,幾十年下來,不曾懈怠;二是不因惡小而為之,對事故就要“小題大做”,把質量的紅線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刻在職工的內心。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潘愛華對此曾有過這樣一段評價:這是一種知恥而后勇的企業文化,農資行業假冒偽劣現象目前還比較突出,這種做法為行業傳遞了難得的正能量。
在國際上,強大的中國制造為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很多地方的消費者心目中,中國制造是與廉價低質聯系在一起,這種標簽已經愈益成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和走向世界的障礙。
歸根結底,這種狀況的根源在于我們的工匠精神還欠缺。回到前面的兩則案例,無論是心連心、還是司爾特,當年其實都還只是處在創業初期,但他們從一開始就有著打造百年老店的遠大目標,因而才有了質量大于天的精工意識。而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時間終究給予了企業最好的回報。如今,心連心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在新加坡和香港兩地上市的化肥企業,司爾特也成功在主板上市。這是對誠信者最好的嘉獎。
回顧中國化肥行業近三十年的發展史,試問當初的造假企業,如今還有多少仍在存活?造假者即便一時獲利,但在歲月的長河中,逃脫不了被淘汰出局的命運。凡是恪守對消費者承諾的企業,經過時間的洗禮,最終會站到歷史的舞臺中央。因此,如果時間足夠長,市場競爭一定是正向的,那就是誠信者勝出。司爾特和心連心都證明了這一點。
今天,質量、環保和安全已經成為農資行業加速洗牌的三大助推器,無疑,那些從一開始就把品質、誠信和責任放在首位的企業,開始迎來了真正的發展機遇。
所以,我們要為這種知恥而后勇的企業文化點贊。 (西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