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我們銷售了50余種農藥產品,但百草枯水劑、毒殺芬等劇毒農藥都沒有了,現在銷售的全是通過了國家審定的產品”,這是4月10日,記者在眉山市東坡區果業協會果樹技術咨詢服務站內了解到的農資銷售實情。
當前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期,為更好引導農戶用好農資,保障農資產品質量安全,4月10日省農業廳組織發起了“2018全省放心農資下鄉進村聯合采訪活動”,記者跟隨采訪團一行深入我省農藥生產企業、農資銷售市場、柑桔種植和茶園等地,了解了農資生產、銷售和使用的最新情況。
農藥化肥被冷落
商家不賣企業不產農民不用
“按照《農藥管理條例》《四川省農藥管理條例》等規定,任何農藥產品都不能超出農藥登記批準的使用范圍,其中劇毒高毒農藥不能用于防治衛生害蟲;嚴禁在蔬菜(包括食用菌類)、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作物上使用劇毒、高毒和高殘留農藥。”東坡區果業協會果樹技術咨詢服務站負責人李治富告訴記者,今年春耕以來,當地市場上的高毒農藥鮮有蹤跡,雖然偶爾有農戶前來購買,但都因沒有銷售產品而作罷。
“我們有13個加盟店,但早已不銷售高毒農藥,化肥也漸漸被有機肥取代,這也是當前市場上的一個趨勢。”李治富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倡導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狠抓農業產品質量安全,此舉有效改變了過去農戶對高毒農藥和化肥的依賴,作為當地主要農資經銷商,李治富看到了當地農資市場的巨大變化。
“當前農藥施用中,殺蟲劑、除草劑和殺菌劑大約占到了90%,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量還很少,通過施用農藥來保證農產品產量的現象依然存在,這就對農資生產企業提出了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來生產,并積極創新技術,開發新的低毒甚至是無毒的農藥來。”四川龍蟒福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部負責人沈頌娣告訴記者,作為農資生產企業,該公司及早轉型,將目標轉向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公司從植物中提取,并通過生物發酵而制成了S-誘抗素,該劑具有抗逆作用,能降解化學農藥,屬低毒微毒產品,如今已成功打入歐美市場,并在國際市場上備受追捧。
在東坡區三蘇鎮嘉和圓生態家庭農場,500余畝柑桔樹綠綠蔥蔥,幼果已經掛上枝頭。
“種植柑桔過程中,我們堅持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此舉保障了產品質量,我們的果品優質率超過了60%,去年我們的柑桔售價比市場上的普通柑桔賣得高,全年下來,我們賺了400余萬元。”合作社負責人李培明告訴記者,果園在幾天前剛剛施了肥,他們堅決貫徹化肥減量行動,嘗到了生態農業帶來的甜頭。
“去年每棵柑桔樹施用了3斤化肥,今年我們減少到了1斤,并大量施用農家肥、有機肥等,在殺蟲方面,我們主要依靠物理殺蟲技術,減少了果園的病蟲害,今年我們的柑桔肯定能大豐收。”李培明自信滿滿地告訴記者。
護航農產品質量安全我省將出重拳
事實上,東坡區的農資行情之變不是個案,在蜀鄉各地,嚴格把關農資生產,規范農資市場,鄉村正掀起施用低毒農藥和有機肥的高潮。
為護航農產品質量安全,去年全省農業系統持續深化了農資打假和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生素、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三魚兩藥”七大專項整治行動,查辦案件2321件,收繳假劣種子、農獸藥、飼料、肥料57.9噸,有效遏制了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全省農藥經營門店檢查覆蓋率和高毒農藥管控措施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高毒農藥登記繼續保持零增長,全年全省果茶菜、肉蛋奶、蜂蜜、魚等大宗農產品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99.2%,快速抽檢合格率99.98%,全省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持續保持總體平穩、趨勢向好的態勢。
3月26日,全省農資打假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視頻會對今年農資安全乃至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進行了部署,會議要求各地農業部門要提高認識,牢固樹立“保障農資質量,就是從基礎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的大局觀念,進一步增強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和干勁,出實招、求實效,切實解決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
“雖然我省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構建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省將扎實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周活動,相關部門將積極組織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質量檢測、執法監管等單位的業務人員和技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資監管服務,并鼓勵農資連鎖經營、農資合作社、企業直銷直供等新興模式,進一步暢通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渠道,加強農資生產經營和使用主體培訓,不斷提高農資識假辨假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宣傳農資打假工作的部署和成效,全面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努力營造服務到位、渠道暢通、企業自律、農民得實惠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關鏈接:
深入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全省農業系統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貫徹質量強省戰略部署,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緊緊圍繞治源頭、管過程、壯品牌、強監管、建體系,大力實施質量興農戰略,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源頭治理,積極推進綠色化發展。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0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綠色示范區70萬畝,開展綠色防控面積2000萬畝,低毒微毒農藥使用量占比超過60%。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連續2年和3年負增長。深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發展種養循環農業,推廣“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農牧結合生態治理,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6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9%。
強化過程管控,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積極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標準體系,全省現行有效的省級農業地方標準達到799項,涉及糧油、經作、畜禽、蜂、水產等我省主要及特色農產品,覆蓋農產品生產、儲藏、運輸等各環節,為農業標準化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以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強化標準化應用主體培育,截止2017年底,全省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合作社8.9萬個,家庭農場發展到4萬家。加快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累計建成現代經作產業標準化基地500萬畝、部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040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34個。
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強品牌打造,組織實施農產品品牌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建設“五大工程”,大力培育“天府龍芽”“四川泡菜”等省級區域品牌,向社會公開推介了10個優秀農產品區域品牌和50個品牌農產品。推進“三品一標”認證,目前,全省“三品一標”5231個,涵蓋菜果茶、肉蛋奶等大宗及特色農產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強化品牌營銷,依托“萬企出國門”“川貨全國行”“惠民購物全川行動”等市場拓展“三大活動”,利用農產品貿易骨干企業營銷渠道和茶業博覽會、蔬菜博覽會、水果品鑒會等特色農業展會,不斷提升“川”字號農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
加強監管監測,及時排查風險隱患。深入開展七大專項整治行動,2017年全省檢查生產經營單位22.5萬家次,查辦案件2321起,收繳假劣農資57.9噸,有效打擊了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積極推行農產品追溯,累計135個縣的4009個主體入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涵蓋糧油、蔬菜、水果、茶葉、畜禽、水產等大宗農產品。我省被確定首批3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試運行省份之一。加強農產品風險監測,在全省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2017年定量抽檢樣品1.3萬個,總體合格率99.2%,質量安全水平延續總體平穩、趨勢向好的態勢。
深化兩個創建,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繼續深化“兩個創建”,全省累計認定四批共計98個省級示范市(縣)。廣元市和旌陽區等11個縣被農業部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創建試點單位。健全監管機構,省市縣設立監管機構241個,鄉鎮建立服務機構4373個,村(社)配備協管員2.9萬余人,基本實現“村有人看、鄉有人管、縣有人查”。完善檢測機構,建設省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項目185個,通過“雙認證”79個,累計認證各類檢測參數1.2萬余項,配備專業人員1476人、儀器設備1.4萬余臺套。強化執法機構,市縣均成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配置執法人員2928名,配備執法車輛165輛、取證等設備1397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