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市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2023年我市糧食作物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蟲害重于病害,發生總面積約為390萬畝次,病蟲害防控形勢較為嚴峻。為確保今年糧食豐收,切實做好重大病蟲草害防控,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發布2023年全市糧經作物病蟲草害防控技術要點。 一、小麥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一)春播小麥拌種(包衣)技術 種子包衣殺蟲劑和殺菌劑可選用吡蟲啉或噻蟲嗪復配戊唑醇;拌種殺蟲劑可選用辛硫磷,殺菌劑可選用多菌靈,殺蟲劑和殺菌劑可混合藥液拌種,堆悶 4-6 小時,晾干后播種。辛硫磷拌種要注意避光操作。 (二)小麥春季一噴三防技術 推廣春季“一噴三防”技術,一次施藥實現防除麥田雜草,預防白粉病,并控制旺苗生長防止后期倒伏。藥劑配方:以雙子葉雜草為主的麥田選用2甲4氯異辛酯、唑草酮或2甲·雙氟+三唑酮;同時發生禾本科雜草的麥田根據禾本科雜草種類增加相應的藥劑進行綜合防除。以雀麥、旱雀麥、野燕麥為主的選用氟唑磺隆或啶磺草胺,節節麥、圓柱山羊草單獨發生或和雀麥、旱雀麥混發的選用甲基二磺隆。對小麥長勢過旺有倒伏危險的地塊,在上述配方中加入多效唑,可控制旺苗生長防止后期倒伏,也可單獨使用赤吲乙蕓苔或蕓苔素內酯。 (三)小麥中后期一噴三防技術 推廣中后期“一噴三防”技術,一次施藥實現防治小麥蚜蟲、吸漿蟲、白粉病,同時防止小麥早衰和倒伏。藥劑配方為:三唑酮+吡蟲啉或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磷酸二氫鉀。吸漿蟲重發區,要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防治時間,在成蟲發生高峰期用藥。麥蜘蛛為害重的田塊可加入阿維菌素或聯苯菊酯進行防治。 二、玉米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一)“一噴多防”技術 根據土壤墑情科學選擇雜草防除方式,如玉米播種后降雨較多,土壤墑情好,推薦封閉除草;如降雨較少,土壤墑情差,推薦莖葉除草。封閉處理可選用乙•莠懸或丙草•莠;莖葉處理可選用煙嘧磺隆+莠去津。粘蟲等鱗翅目害蟲可選用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防治;苗期薊馬可選用吡蟲啉、阿維菌素或噻蟲嗪防治。 (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鉆蛀性害蟲技術 防治以玉米螟為主的農田,可于玉米螟產卵初盛期 7 月中旬至 8月上旬,通過掛放赤眼蜂殺蟲卵袋釋放松毛蟲赤眼蜂 1-3 次,每畝每次釋放 1-2 萬頭;防治以桃柱螟為主的農田,可于桃柱螟產卵初期 7月中下旬至 8 月上旬,掛放松毛蟲赤眼蜂或螟黃赤眼蜂 3-5 次,每畝每次放蜂 2-3 萬頭;防治玉米螟和桃柱螟混合發生的農田,可于 7 月中旬至 8 月上旬,掛放松毛蟲赤眼蜂 3-5 次,每畝每次放蜂 2-3 萬頭。 (三)理化誘控防治技術 殺蟲燈應用技術:將頻振式殺蟲燈吊掛在農田的牢固的物體上,高度 1.5 米,燈距 100-150 米,呈棋盤式分布,每盞燈可控制 60-70畝。性誘技術:一般都與相應的誘捕器配套,放置高度依害蟲的飛行高度而定,每畝放誘芯 1-3 個。 三、大豆病蟲害防控技術 大豆播種期預防根腐病、地下害蟲、大豆蚜等可選用多·福·克或噻蟲嗪等種衣劑進行種子處理。苗期選用吡蟲啉、氰戊菊酯、噻蟲·高氯氟等藥劑防治蚜蟲,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毒死蜱等藥劑防治食葉害蟲;開花結莢期選用噻蟲·高氯氟防治點蜂緣蝽,選用蘇云金桿菌、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防治大豆食心蟲、棉鈴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 四、甘薯病蟲害防控技術 育苗期:選用無病種薯,選用無病留種田,選用脫毒種苗;清潔田園,控制田間蟲口基數,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拌種,采用高剪苗措施,控制薯苗帶病蟲入田;藥劑封閉薯苗剪切口橫截面減少病害從剪口處侵入。生產田藥劑防治:薯苗移栽時,選用福氣多穴施(或撒施)+辛硫磷灌根。 五、做好統防統治與綠控融合 依托綠色防控示范區,開展小麥、玉米、大豆、甘薯等糧經作物病蟲草害監測和節藥技術研究,大力推進病蟲草害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相融合,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促進糧經作物穩產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