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東就不能不說山東農業,說到山東農業就不能不說山東農資。山東農資的歷史故事就是我國農資發展的歷史。新中國建立后,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山東省為了加速發展農業生產,有計劃地安排農用物資生產的工業項目,50年代創辦農藥、化肥工廠,60年代中期開始試制農用塑料薄膜,到80年代農用薄膜在全省已得到普遍推廣和應用。這些農用物資投入農業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山東農產品產量,為山東成為農業大省做出了貢獻。
化肥供應由獎賞變為高進高出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山東農村使用化肥量很少,來源主要依靠進口和中央調撥。50年代后期則開始建廠生產,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建成大中小型配套,品種規格較齊全的化肥企業。因此,在經營上就應建立逐步穩定的渠道來更好地管理企業。于是從1952年遵照中共中央決定,化肥由供銷社統一經營,并陸續建立了專門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的機構,逐步形成了省、縣、基層社三級經營體制。60年代化肥生產、供應的體制是:在化肥經營環節上有所分工,省供銷社農業生產資料公司負責收購省管化肥廠的產品,統一分配供應;縣農業生產資料公司(經理部)就地收購縣化肥廠生產的產品;基層供銷社對農民直接供應,另外化肥廠也自銷一部分。從60年代起,化肥的分配和調撥逐步納入計劃軌道,實行以收購農產品獎售化肥和一般用肥相結合的分配原則,對國家統一分配的化肥和省管化肥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省計委制定分配計劃,分季下達,年終結算,省供銷社根據計劃每年將分配資源,包括國家分配山東省的計劃指標(棉花獎售、換糧、一般、專項、外貿、救災用肥等),連同省內地產化肥由省統一分配部分,統籌安排,首先保證收購農產品獎售兌現,其余部分照顧主要棉產區、山區、黃河灘區和用于救災等。但80年代以后,化肥供需矛盾日趨尖銳,一度出現多頭經營,市場混亂。因此當時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務院決定從1989年1月1日起, 對化肥、農藥、農膜由各級供銷社實行專營。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結合技術服務所用小量化肥、農藥、農膜,由縣農資公司按對基層社的調撥價供應,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按統一零售價轉售給農民。 山東化肥曾經使用過有獎銷售的辦法,不過那時候的有獎銷售與現在的不太相同。1955年前,化肥處于試驗推廣階段,采取先予撥后結算,先試驗后推廣的方式。當化肥的增產效果逐步被廣大農民所認識后,曾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于是國家規定,化肥優先供應棉產區、經濟作物區和高產糧區,并照顧歷年有施用習慣及交通條件較方便的地區。從1961年起,國家對農副產品實行獎售政策,化肥被列為獎售物資。最先開始是購糧獎肥,1962年后逐步擴大到棉花、麻類、烤煙等29種農產品。但到了1967年獎售農副產品的品種減少到17個。由于獎售方法逐步完善,獎售標準在不同年份也有所調整。1970年國家對化肥實行“統一計劃,差額調撥,超產留用,一年一定”的辦法,鼓勵地方增產留用,增加對農民的化肥供應。隨著生產的發展,獎售范圍又逐步縮小,獎售標準逐步降低,1973年獎售農副產品由國家規定統一標準,由過去的“斤棉斤肥”改為“百斤皮棉獎售化肥70斤,除棉花獎售化肥由商業部專項撥付,外貿專項用肥由外貿部直接撥付外,其余由地方統一安排。到了1982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對化肥的需求量也持續增長。為彌補化肥資源的不足,于是國家決定計劃外進口一部分化肥,采取高進高出的辦法供應給農民。 談到山東化肥的生產歷史,讓我們首先從氮肥說起。1958年在化工部支持下,山東在濟南和明水分別建立年產5萬噸和2000噸的合成氨裝置, 同年又在歷城和濟南分別建立年產800噸合成氨裝置,于1960年-1963年期間試產成功。到了1965年山東省政府成立小氮肥建設領導小組,確定每年撥出專項資金和物資,組織制造年產3000噸型的成套設備,采取就地建廠、就地生產、就地使用和分期安排,當時是建一個成一個,很快就發揮了效益。從1966年到1976年又先后建成濟南、魯南、齊魯石化一廠、二廠等4座大中型氮肥工廠。 1979年開始貫徹中共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化肥廠的調整整頓實施“建大、擴中、改小”的發展戰略,關、停、并、轉了部分小氮肥廠,加快了以發展規模經濟,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檔次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步伐,并引進了部分國外先進技術,從而使氮肥生產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到1990年底,全省已有氮肥企業90個,年生產能力達到158萬噸,年產量126萬噸 。 其次是磷肥,從1956年濟南裕興化工廠建成磷肥裝置,但未形成工業化生產。1959年改產鈣鎂磷肥獲得成功,這是山東最早的磷肥企業。到1970年底全省發展到10多個廠,產量增加到2.09萬噸。從1976年興起“找礦、辦礦、大搞磷肥”熱,到1978年全省縣辦磷肥廠79處,社隊辦的小磷肥廠600多處。發展速度過快,多為土法上馬,導致質次價高,滯銷積壓,虧損嚴重。因此1979年開始整頓,關閉了大多數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小廠,經過整頓改造,到1990年已有磷肥廠60個,生產能力35.74萬噸,年產量達到17.09萬噸。 再說到復混肥,從1982年兗州化肥廠建成生產復混肥裝置并投產。到1985年全省投產和在建的復混肥廠已達到19個,但產量并不高。隨后1986年省石油化工廳確定27個企業為復混肥生產定點廠,并建立了復混肥質量檢測中心。到1990年全省已有27個復混肥企業,生產能力達37萬噸,產量23.55萬噸。 最后是高濃度復合肥,山東省于70年代中期開始復合肥的探索試驗,1985年進入工業化生產,1986年魯北化工總廠建成投產了年產1萬噸磷酸一銨生產裝置,1989年利用國家化肥改造專項基金建成年產3萬噸磷酸一銨的裝置,到1990年年產能力共達9萬噸。為了優化化肥產品結構,1990年建成年產15萬噸硝酸磷肥的生產裝置, 并著手在濟寧興建年產20萬噸合成氨、48萬噸尿素和60萬噸磷酸二銨的大型復合肥料廠。 由上述這些發展歷程來看,化肥的生產技術逐步提升,并隨著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在化肥施用量中氮肥比重下降,磷肥、復合肥比重上升,并逐步施用鉀肥和微量元素化肥。1979年氮肥占化肥使用量的81.2%,磷肥占17.7%,鉀肥占0.6%,復合肥占0.5%。1990年氮肥比重下降為65%,磷肥比重上升為22.5%,鉀肥比重占1.6%,復合肥比重上升為10.9%。氮、磷、鉀使用量的比例,1979年為1:0.22:0.007,1990年就已達到1:0.35:0.09。氮、磷、鉀的配合比例逐步趨向合理,但受資源和生產品種的限制,以及農民施用習慣的影響,氮肥比例仍然偏高。
山東農藥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持
1947年山東省膠東解放區生產化學農藥,農藥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但當時因受戰爭影響,產量相當少,1949年只生產2.5噸。1952年和1956年就分別建立了張店農藥廠和青島農藥廠,以生產氟化鈉、硫酸銅等無機農藥為主。隨著時間的發展生產企業不斷壯大,1960年農藥企業就已發展到13個,產品達到15種,產量4204噸,已能生產有機氯農藥。隨后1973年農藥企業發展到16個,產量突破萬噸大關,品種增加到24種,以敵敵畏、樂果,對硫磷等有機磷農藥為主;1976年后又投產了久效磷、殺暝松、倍硫磷、異丙磷、甲胺磷等有機磷殺蟲劑新品種;到1978年農藥產量已達到1.53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 其次農藥的儲備與供應也是非常關鍵的。山東儲備農藥的原則是:上大下小,有備無患。 儲存地點適宜,便于調運。根據原則省里儲備的農藥,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動用。從1953年開始,農藥就由國家統一收購,各省供銷社系統代為經營,但社會需求量難以掌握。因而從1954年起改由農業部門委托供銷社代營,盈虧由農業部門負擔,供銷社按銷貨量領取手續費。以后隨著農民使用農藥日漸習慣,農藥作為商品經營條件已經成熟,于是國家決定從1958年起由供銷社自營,自負盈虧。改革開放以后,農業部門的植保單位供應農民部分高效、低毒、微量農藥,成為一條重要的輔助供應渠道。隨之農藥的使用量也有所變化。1975年以后科技水平逐步提高,高效、低毒、微量農藥大量增加,各級農業植保部門積極開展服務活動,指導農民科學用藥,用藥量比1975年減少63%。 到1990年底,全省有農藥企業16個,年產量達到14449噸,在產的農藥種類有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螨劑、殺線蟲劑、殺鼠劑,糧食熏蒸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8大類、36個品種。
山東省是農用薄膜使用的領軍者
山東省從60年代中期就開始試用塑料薄膜代替玻璃溫室育苗。最早的農用薄膜是從聚氯乙烯(PVC) 農膜開始的,但因PVC農膜的比重大(1.3左右),生產成本高,售價貴,所以就一直由比重小(0.9左右)透明度好,無毒無味,價格低的聚乙烯(PE)農膜所替代,隨之成為農膜的主要品種。廣泛用于育苗、蔬菜覆蓋和包裝,其具有良好的透光、保溫性能。尤其是用于大田生產,覆蓋栽培則更具有增溫保墑、早熟增收的作用,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從而使用量也隨之增長。 為適應山東農業的快速發展,迎合市場需求,因此農用薄膜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經營體系。最初山東省農用薄膜一直是由供銷社計劃管理經營的,每年的生產計劃由省計委下達到各市地,由二輕廳(局)組織生產,供銷社負責經營。為了保證計劃的實現,于是由省供銷社生產資料公司及所屬分公司(站)與工廠簽訂產銷合同。到了1978年,就實行全年計劃一次分配,分期調撥的辦法。1980年,市場又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為平衡產銷,由此改計劃分配為合同定購,按合同要求組織調撥。從1989年起,國務院決定對農用薄膜實行專營,每年由省計委下達計劃,生產部門按計劃生產,供銷社按計劃組織收購,供應給農民,供求得到了相對平衡,經營管理實現逐步完善。 這樣,從1990年起全省共有農用薄膜生產廠70個,生產總能力達到140741噸,實際生產各種農用薄膜47131噸,包括農膜15007噸、地膜3248噸、微地膜17771噸、大棚膜6963噸、輸水膜4142噸。農用薄膜受到廣大農民的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