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合并后的農資產業價格變化成最大可能
//chinaqfs.com 2007-6-15 15:33:05
信息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瀏覽:
|
|
|
按照我國現行稅法規定,目前外商投資企業的名義稅負為15%,內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33%。相比之下,內資企業要比外資企業多承擔2倍左右的稅負。 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外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兩稅”)將合并為一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此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將統一按照25%的稅率征收,由此,歷時10年的外資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我國也將徹底告別企業所得稅“雙軌”時代。農資行業一直以來承擔著服務三農的重大使命,同時也是一個微利的支農產業,兩稅合并,會給我國化肥行業以及內資企業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國內化肥市場的競爭格局是否會因此而有所變化,“假外資”是否會被退出市場,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是否會做出新的選擇?為對此,本報選擇了部門業內人士,共同探討兩稅合并所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內資:期盼已久 盼望了多年的“兩稅合并”終于塵埃落定,內資企業均表示,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 2007年3月9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對企業所得稅的修訂草案進行說明時表示,如果2008年實施新稅法,當年內資企業所得稅將減收約1340億元。而我國的內資化肥企業也將成為受惠者之一。 新疆農資集團一年的銷售額大概在35億左右,經營狀況好的時候,利潤也只有幾千萬,平均每年的利潤額只相當于銷售額的1%左右。集團副總經理何春認為,市場經營風險很大,企業只有擁有一定的積累才能保持穩定、持續的發展。農資批發零售業本身就是典型的薄利行業,再加上稅負的壓力,更使這些企業的發展步履蹣跚。而新稅法執行后,按照目前的經營現狀,每年將會為企業增加幾百萬元的收益和積累。 相對而言,內資企業中的上市公司更是獲益匪淺。新稅法執行后,按照目前的利潤來算,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將會增加800—1000萬的收益,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企業利潤的增加,將會從資金等方面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從長遠來看,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有利于企業資本市場的壯大和發展。 據有關人士分析,按照我國現行內外資兩種企業所得稅的不同稅率,因為外資企業可享受“三免兩減”及免交部分附加稅的稅收優惠,外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15%,內資企業的名義稅負是33%。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外資實際稅負是11%,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約為22%至25%。外輕內重的稅收優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內資企業的投資積極性,使內資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競爭時處于不利的劣勢地位。即使不出國門,中國的企業也會面臨不公平的“國際競爭”。因此,有關業內人士認為,兩稅合并所帶來的利好,不僅僅在于企業積累的增多,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吉林省扶余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常東明曾指出,對外資的普遍渴求心理,使招商引資的數量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政策業績的重要標準。很多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一項工作任務層層下達給各個政府部門。為了吸引外資,有些地方,外資不僅能享受“兩免三減半”甚至是“兩免五減半”的超值優惠稅收政策,還可以享受部分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土政策”。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使得內資企業競爭時處于劣勢地位。兩稅合并,最大的好處,就是還內資企業一個公平的待遇。 “假外資”:將受約束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一些以“外資”名義享受稅收優惠待遇的“假外資”企業。而導致“假外資”不斷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內外資稅負的不統一。兩稅合并,將有望遏制這種由中國資本在境外注冊公司后再返回國內投資的“假外資”行為。 據統計,目前我國吸引的外資中,至少有20%是假外資。純粹的內資企業不惜改頭換面,將自己包裝成為外資以獲得稅收優惠的屢見不鮮。而兩稅合并后,將以企業居住地而非注冊地作為認定標準,即使企業在國外注冊公司,但只要其實際的管理控制在中國境內,也將被視作中國公司,其全球收入也要在中國納稅。因此,這種明確納稅主體的做法將對“假外資”有所約束。 新稅法的頒布,將在一定程度上給這些“假外資”企業產生一定的壓力。國內某“合資”化肥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新稅法實施后,企業將會回到與內資企業同一條的起跑線上,這會減少公司的贏利空間,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 對于新稅法對“假外資”的遏制作用,瑞士亞梅洛巴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強認為, “假外資”企業除了享受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外,還享有很多地方的優惠政策。新稅法實施,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盲目崇洋”的政策取向。但是,從根本上遏制“假外資”的出現,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兩稅合并后,要想杜絕假外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市場:價格變化成最大可能 新稅法的頒布,將促進市場競爭環境的進一步公平。但是,市場的競爭格局是否會因此發生微妙的變化?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企業所得稅率的調整將會對企業成本、原材料采購、產品的價格定位、企業的收益以及企業的競爭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市場的競爭格局。 云南農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華認為,稅率降低以后,在一定的競爭環境下,企業可以適當降低產品的價格,用銷量來帶動規模效益,以達到薄利多銷的效果,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稅率變化,諸多影響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對市場價格的定位影響。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鵬程認為,在目前國家的政策下,除去一些享受減免稅等優惠的企業,企業基本都在一個起跑線上。企業經營境況好一些的,采取降價的手段來增加市場的占有率的優勢就大一些;在經營狀況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家都采取降價手段,那么,新稅法產生的效果,最后還是要靠市場來確定的。目前有些政策的具體細則還沒有出來,而且政策的執行也需要到明年,真正的影響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看出來。 外資:稅率不是決定因素 統一實行25%的稅率后,外資企業的所得稅將提高10%,面對即將失去稅收優勢,外資企業將如何看待? “稅率的變化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和信心。因為稅率的變化,直接關系到投資回收期長短和投資風險的問題。” 貴州宏福總公司財務部副經理王繼宇分析。 李強認為,新稅法實施以后,可能會影響一部分準備進入的外資企業的在華投資。因為外資企業的介入,首先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有資本實力的企業在介入一個行業時,往往要求回報在10%左右。而農資行業本身1%—7%的微利現狀,對外資進入就缺乏利潤的誘惑。新稅法出臺后,外資在這個行業的投資可能會更慎重。 而事實上,從農資行業步入市場化到市場全面開放的今天,外資并沒有太多的、明顯的進入農資行業的舉動,只有少部分外資在農資生產領域的某個項目上有一些零星的介入。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是由于農資行業微利現狀所造成的。 對此,何鵬程認為,與稅率政策引帶的利潤問題相比,對外資進入農資行業影響更大的是政策的穩定性和行業的準入制度。雖然化肥市場已全面放開,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仍缺乏必要配套的操作細則,國家政策和地方執行之間缺乏連貫性,農資市場無序的競爭現狀和經營環境也是外資難以進入的顧慮之一。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相關政策的逐步完善,外商仍然會從長遠、行業戰略方面考慮,從生產領域入手,通過控股等手段來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地進入中國市場。 對此,斯帕爾資源公司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翟際棟也持相同意見。他認為,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大的跨國外商企業不會看重稅率的問題,他們首先關注的是政策環境和整個中國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稅率的調整不會對外商進入中國的戰略和進程產生太大的影響。并且,新法對原享受法定稅收優惠的企業實行過渡措施,采取“老人老辦法”及設立過渡期(已設立的外資企業仍享受“兩免三減半”待遇,給予5年過渡期),另一些外資企業則可以享受到期限結束為主。 新稅法的出臺,把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拉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從農資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兩稅合并,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無論是對于單個企業還是整個農資產業,都將是一個公平的推動力。畢竟,建立一個統一規范公平的制度,給企業一個安全穩定的稅制預期,對所有的公司都是利好。 |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關閉本頁】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