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被業內人士稱為是中國化肥行業發展里程碑的一年。在尿素連續多年幾乎沒有進口的形勢下,中國又首次成為磷肥凈出口國。
中國化肥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國內供大于求。統計顯示,近兩年中國氮肥、磷肥產量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長。據預測,2007年全國尿素產量將達5100萬噸(實物量),而實際需求量僅4400萬噸左右,加上去年庫存,減去出口,今年有近800萬噸過剩;磷肥產量預計可達1330萬噸,而需求量僅為600萬噸左右。
然而,通過出口來緩解國內磷肥與氮肥供大于求矛盾是否妥當,已成為業內爭論的焦點。從2004年起,政府先后出臺對進口化肥實行補貼,取消出口退稅,征收一定數額的出口關稅,按照國內市場銷售淡旺季對化肥出口征收不同稅率的關稅,禁止以來料加工方式生產的化肥出口等措施。2004年起采取控制出口措施的目的,還是為了保證國內市場供應,而近年來控制'兩高一資'的化肥產品出口,則是為了適應不斷加強的節能減排和控制外貿順差過大的需要。
目前國家正著重解決兩大問題:控制貿易順差過大和遏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增長過快。從去年年底開始,國民經濟出現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流動性過剩,也就是貨幣過多;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三是貿易順差過大。因此,今年國家集中出臺了一系列控制貿易順差過大的政策,嚴格控制投資規模,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大量出口。近日,為進一步控制'兩高一資'商品大量出口,商務部、環保總局聯合發出通知,加強對出口企業的環境監管。
目前,氮肥行業節能減排任務普遍很重,高濃度磷復肥所需高品位磷資源日益匱乏,磷銨生產所排放磷石膏是否被排除在危險廢物之外尚無定論,到2010年磷石膏利用率達20%還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在為中國化肥產業快速發展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應對化肥行業現狀保持清醒認識。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化肥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中國化肥產業仍以外延擴張為主,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仍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企業規模小而散、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仍阻礙著全行業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化肥企業還享受國家對生產和銷售的稅收、鐵路運價、天然氣價及電價等優惠政策,中國化肥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依然較弱。筆者由此認為,寄希望于通過出口來緩解國內化肥市場的供求矛盾是不可取的。國家對化肥出口控制力度只會加大,不會放松,更談不上扶持出口。而為了保證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國家還會保持一定數量的化肥進口。 業內人士認為,'十一五'期間,隨著擴產和新建項目陸續投產,中國尿素和高濃度磷復肥產量會繼續增長,而隨著科學施肥及用肥成本的增加,消費增速會減緩,因此國內化肥市場供大于求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如何緩解這一矛盾,不但要依靠市場的自主調節,還需要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企業和行業協會多次呼吁,化肥產業完全市場化進程不宜過快,要給企業一定的過渡時間。目前實行的出口關稅調整政策也應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同時,企業也應加強自律,別再盲目擴大產能和過快增加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