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努力,中國不僅在全球首創“二系雜交小麥”應用技術,而且率先實現了雜交小麥大面積試種。
根據北京市11日公布的攻關計劃,中國“二系雜交小麥”的科研重點已從大面積試種階段轉向重大基礎性和關鍵性技術探索。在過去幾年中,“二系雜交小麥”的主要科研承擔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已在北京、河北、安徽等地成功試種3萬余畝,平均畝產量增加15.8%,并創下631公斤的高單產紀錄。
小麥是世界第一大作物,目前國際上存在化學殺雄、三系和二系三種雜交技術,其中“二系雜交小麥”為中國首創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與其他兩種尚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的雜交技術相比,“二系雜交小麥”最明顯的優勢在于成功實現了大面積試種并有效提高了單產量。中國在雜交小麥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因此確立。據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介紹,“二系雜交小麥”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他說,在中國現有4億畝麥田中,如果一半種植“二系雜交小麥”,每年僅制種業一項即可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5億元,按平均畝產量提高50公斤計算,全國一年可增產小麥100億公斤,相當于多養活3000萬至5000萬人口。趙昌平說,雜交小麥是一個國際性難題,盡管國外已有50年的研究歷史,但至今仍未實現大面積推廣。“二系雜交小麥”不僅適合在中國所有小麥主產區播種,而且在世界同緯度地區都有很強的適應性,這對提升中國在國際制種業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系雜(za)(za)交小(xiao)麥”的(de)(de)研究(jiu)得(de)到專(zhuan)家的(de)(de)廣泛認可。在(zai)中(zhong)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de)(de)支持下,國家雜(za)(za)交水(shui)稻工程技術研究(jiu)中(zhong)心已與北京市(shi)農科(ke)院達成意向(xiang),將一起對(dui)雜(za)(za)交小(xiao)麥和雜(za)(za)交水(shui)稻的(de)(de)共(gong)性特征(zheng)展(zhan)開聯合(he)攻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