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央政府高層通過頻繁的調研后,召開了密集的會議,為下半年的宏觀調控定下了最后基調,宏觀政策大轉向已成定局,從年初的“雙防”目標到下半年的“一保一控”。中央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正在發展中的國家,不是凡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物就一概否定,或從政治的角度確認早就是按科學發展觀在辦事。過度的調控或價格管理不但解決不了全面的問題,相反會引發更深層次的問題。只有保證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才是解決經濟中出現的一切問題(包括通脹問題)的基礎。經濟不發展,供給上不去,物價問題就很難解決。經濟發展,有了財力保證,才能補貼受物價上升影響、經濟困難的人。目前的通脹是輸入性成本推動的,用傳統緊縮、閉關等踩急剎的政策不可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企業經營的運行成本,更不是企業能扛得住的。
就磷肥復行業來說,去年以來,對磷酸二銨、磷酸一銨、重鈣等磷復肥出口不斷上調關稅,在高關稅的調控下,企業已經完全停止出口。然而,伴隨著硫磺進口價格的逐日高漲,硫磺制酸企業的成本剛性增加,面對國內市場疲軟和出口市場被堵,企業無奈選擇限產和減產。相反,略有成本優勢的硫鐵礦制酸企業卻在日漸擴張。其實,硫磺是一種可再生的副產品,硫磺代替硫鐵礦制酸也是行業的一大技術進步,符合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如果因為高關稅調控壓縮了硫磺制酸企業的份額從而導致硫鐵礦制酸逐步擴張,不僅給環保帶來了嚴峻考驗,同時也是技術倒退的表現。正確理解“兩高一資”行業的界定,發展需要消耗資源、能源,不可避免地會污染環境,企業只有在獲得足夠的利潤,才有資金投入到節能、降耗、環保方面去。
目前,生產企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面,成本不斷上升、磷硫對調運輸中斷、資金鏈條斷裂等等。如果中國繼續保持不出口,世界供應將更趨緊張,從而反推硫磺的價格繼續走高。目前硫磺的走低,是因為階段性的用肥淡季,購買力不強的原因,隨著國際用肥旺季的到來,反彈是必然的。而生產企業無力承受之后不得不大面積甚至全面停產,到時如果再考慮進口,則將面對天價肥料,對化肥和農業等多個基礎行業造成惡性循環。
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用肥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而這20多年來,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口化肥。自2003年以來,中國磷復肥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磷酸二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5年磷酸二銨國產量達到505萬噸,自給率達到84%,市場占有率達到72.2%; 2006年產量達到554.4萬噸,自給率達到92%,市場占有率達到80%,結束了中國長期依靠磷酸二銨進口的歷史,基本實現了磷酸二銨的自給;2007年產量達到678. 78萬噸,自給率達到128%,市場占有率達到90.9%,實現自給有余,當年出口197.1萬噸,我國由長期的磷酸二銨的進口國變為磷酸二銨出口大國;2008年,產能約1300萬噸,受自然災害的影響,預計產量達800-900萬噸 。春季使用量約占60%,秋季使用量約占40%,2008年春季使用量約為280萬噸,那么秋季也將有180-200萬噸的用量。如果國內磷酸二銨的產量正常釋放,就08年的預計產量,中國將有300—350萬噸磷酸二銨過剩。目前國內磷復肥產能嚴重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磷復肥行業的集中度較高,絕大部分企業是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從今年春季市場多災多難后國內仍有剩肥可以驗證這點。
由于政府在政策上的承諾,尤其是在對“三農”方面大量關注性宣傳,都隱含著預期肥料價格會下調的信號,致使流通領域觀望,農民盼望。目前磷酸二銨市場處于淡季,普遍不存在銷售,終端所報價格是最近的、前期的市場價格。在生產企業的資源供給、流通企業的采購、地方農業經濟以及政府政策各種因數的共同影響下,國內市場磷酸二銨價格顯得很亂,不同地區同一時間價格不一樣,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價格不一樣。64%的主流批發價在4600—4700元/噸,零售價在4800—4900元/噸;局部地區或局部地區在特殊的時間段批發價格高的在4900—5000元/噸,零售價在5000—5200元/噸。60%的主流批發價在4250—4400元/噸,零售價在4400—4800。這個價格相對成本來說并不高,甚至可以說相當地便宜。
但農民的用肥習慣在變化,磷酸二銨及高濃度復合肥的施用量在減少,表象原因是農資產品價格高,深層次的直接原因是農產品價格沒有同步上漲、農民的比較收入下降。普遍反應磷酸二銨的終端需求量和往年比減少20%—30%,如新疆、甘肅、青海、內蒙、遼寧、黑龍江等地區;有的甚至減少40%—60%,比如陜西和河南。眼下市場上低濃度復合肥、單質肥、生物肥以及劣質肥和往年比銷售都有明顯的增加,并且越是高濃度磷復肥下降幅度大的地區,這些產品就越是暢銷,比如在陜西、湖南和湖北等地,這些低劣產品甚至可以引領市場消費。7月份新疆哈密電視臺報導:哈密巴里坤地區的部份農戶因使用“美國嘉邦有機質二銨”致使1萬多畝小麥長勢十分糟糕,大量欠收是肯定的,絕收也有可能,當地相關部門正在對該劣質肥料進行調查。全國象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很普遍,有相當不負責任的媒體對概念肥和有機肥的過度宣傳也是在給低濃度、劣質肥料的大量使用推波助瀾,隱患十分嚴重。
以下是對2008年北方主要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及農民的種植收入情況的統計:
作物名稱 產量(公斤/畝) 價格(元/公斤) 成本(元/畝) 收入(元/畝)
玉米 650 1.56 510 504
小麥 450 1.8 400 410
水稻 600 1.9 587 553
土豆 1500 0.7 370 680
大豆 160 5 430 416
棉花(新疆) 220—400 6.25—8.25 1200—1300 203—2028
棉花 200—250 6 400—500 800—1000
說明:
1、以上數據基本上是農業豐收情況下的數據(正常產量、正常價格)
2、產量、價格均為平均主流數據。
3、成本主要指化肥、農藥、種子、地膜、澆水、土地租金以及人工等費用,
至于土地租金和人工費用是否計為成本根據實際而定,一般小農經濟不計如成
本,規模農場才計入。
4、收入,相當于純收入,收入=投入—產出+當地補貼
5、經濟作物風險大,它的產量和收入數據具有跳躍性。
6、國家補貼情況: 在中央政府“三農政策”的指導下,各地方政府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實施農業種植補貼政策。補貼方式基本都是直接補貼農民,補貼的額度各地方不同,高的每畝在一二佰元,低的每畝在一二十元,比如新疆對種植小麥補貼在198元/畝,寧夏對旱地的補貼在13.4元。在農業經濟結構復雜的地區,地方政府對農業的補貼都傾向于種糧補貼,如西蒙種糧補貼每畝75元,其他種植補貼每畝45元;新疆對小麥補貼每畝198元,種棉花補貼每畝28元;在作物類別相對單一的地方,地方政府采用一攬子政策補貼,如黑龍江對各種作物的補貼每畝46元,河南每畝80元。
為緩解以上情況,發改委和財政部在7月份發布了100萬噸磷酸二銨秋季淡儲任務,相對于秋季的儲備時間來說是晚了許多,但畢竟說明了國家在有計劃地保障國內用肥。另外100萬噸磷酸二銨冬季淡儲工作也在摸底。7月20日至10月20日期間在承儲區域累計達120%的儲量,既120萬噸,不含未承儲區域和沒有獲得承儲任務企業的到貨量和銷售量。
據統計,截止7月底,國內市場磷酸二銨庫存78萬噸左右,不含港口庫存、工廠庫存和在途量。庫存主要集中在三北區域,南方除廣西有6萬噸左右外,其他像廣東、湖北和福建等省份只有幾佰噸到一兩仟噸零星庫存,湖南幾乎沒有。“國家秋季淡儲”所轄新疆、甘肅、陜西、河南、河北、山東、安徽7個省庫存在54.5萬噸左右。其中:(附庫存量,單位:萬噸)新疆18、甘肅2.85、青海0.35、陜西2、寧夏2.45、西蒙2.2、河南3.9、河北16.1、山東9、安徽2.8、遼寧0.43、吉林1.7、黑龍江8、川渝0.6、廣西6、廣東0.3、湖北1.5。也就是說秋季國內有保證的供應量在200萬噸以上,完全可以超量滿足國內用肥的需要。
為了整個行業持續、有效、良性發展,向國際市場分流部分數量是必然選擇。保持適度出口,這樣既不影響國內化肥供給,也能給企業一個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從而使來之不易的中國高濃度磷復肥企業獲得新生和得到良性發展。
為便于國家對磷復肥內、外銷總量的控制,平衡并優先滿足國內用量,建議禁止非生產企業出口磷復肥產品。中國國內磷復肥價格遠遠低于同期國際市場,這是得益于惠農政策和磷復肥行業的發展,但部分農資公司在獲得國家淡儲補貼在國內采購后卻轉而出口,從中謀利,不僅擾亂了國內市場、擠占生產企業出口份額,又影響了生產企業公平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應當嚴禁非生產企業出口,為生產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