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于化肥生產,國家要從量上進行控制,而不能只是滯后性地通過關稅來進行調節。安徽輝隆農資集團董事長李永東告訴記者,很多大型生產企業需要將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進行相互調劑才能保證一年生產的正常運轉,否則就會造成庫存的大量積壓。目前一些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搞聯儲銷售,讓流通企業打一部分的款,并不確定價格,而是根據最終的銷售價格來決定結算價,但這也是有限的,因為現在是銷售淡季,流通企業的倉儲能力和資金都是比較有限的,并不能庫存目前企業生產的所有產品,這就出現了產品無處可放的現象。
在對于化肥生產總量的限制方面,上海市農資公司總經理戴立根建議國家要對對化肥生產總量進行前瞻性的規劃,比如尿素需要4000萬噸,但是現在的產量有5000萬噸,多生產的1000萬噸不進行出口該怎么處理呢?而如果產量只有4200萬噸左右的話,即使國家不允許出口,對于行業的發展來說起到的只是抑制了化肥價格,不會影響行業穩定。在目前產量已經有較多過剩的情況下,劉淑蘭建議國家將出口關稅靈活運用,旺季的時候將關稅水平大幅提高,在淡季的時候允許企業進行出口,并對出口量進行嚴密檢測,等到出口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將出口大門堵住,這樣企業及時不出口照樣也能在國內進行銷售,就不會出現化肥行業過于疲軟的現象。
其次,有必要對化肥出口權進行限制,將化肥出口權集中在幾個大型生產企業。任亞杰告訴記者,現在出口難以進行控制,主要是出口主體比較多,2007年經銷商和生產企業進行的出口基本上都占了一半,當時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生產企業將產品低價賣給流通企業,本來是讓他們將這些產品低價賣給農民的,但是他們卻將產品進行出口,最終導致化肥生產的供應偏緊。因此,任亞杰建議,國家有必要取消經銷商和中小型化肥企業的出口權,只允許幾個大型企業進行出口,如果繼續執行高出口關稅,就對幾個指定的化肥生產企業的出口進行出口退稅。當然了,允許出口的幾個大型企業也要承擔保證國內化肥供應的責任,國家根據年度化肥供需規定一個基本的化肥出口量,在執行過程中如果因為大型企業的過量出口引起了國內化肥供應偏緊,國家可以取消對這些企業的出口退稅以及其他更嚴厲的制裁。
最后,要建立一套化肥預警機制,對市場問題進行早期干預,從而盡可能得降低損失。2007年下半年因化肥的過渡出口讓國內市場的化肥供應偏緊,而2008年下半年中國的化肥市場則因為無法出口而陷入了發展困境,這樣的做法都容易讓農民受到傷害。因此,熊治海建議,國家要建立一套全國化肥市場運行情況的預警機制,規定市場上化肥供需情況的警戒線,設立綠、黃、紅三個等級,在警戒線處于黃色狀態的時候及時發現問題,通過靈活的關稅政策進行市場調節,將損失降到最低。
我國的氮肥和磷復肥產品能夠實現自給有余,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大量的投資換來的,歷盡艱辛,而出現倒閉可能只是很短的時間,造成的損失缺失難以挽回的,因此,還希望能夠對特殊時期的問題采取特殊政策,并及時推出長遠發展策略來保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