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形成。隨著農機制造業產業環境的進一步變化和農機產品結構調整的深入進行,農機行業的分化和集中還將繼續。在這樣一個轉折時期,農機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國有農(nong)機企業為何走向沒落
在農機行業大調整的背景下,曾經風光無限的國有農機企業已經走向沒落。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認為,在接下來的調整重組過程中,國有企業還將進一步退出,民營企業在農機行業的份額會進一步擴大。 國有農機企業走向沒落有其體制的必然性。作為計劃經濟特征最明顯的行業之一,國有農機企業在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了很強的不適應性。 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搞生產需要錢,主要是由銀行貸款支付,產生利潤要上交國家,自己并沒有多少錢。在農機行業,我國長期執行農機低價政策,十次降低農機產品價格。改革開放后,農機價格雖然放開了,但由于農民購買能力的制約,再加上一些產品生產能力過剩,無序競爭,使農機行業成為一個微利行業。據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農機行業銷售收入的利潤率僅為2%左右,全行業虧損面近30%。當國家全面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時,農機企業包袱重、利潤率低的特點暴露無遺。 隨著改革的深入進行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民營農機企業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發展初期,民營企業的不規范競爭加劇了老國有企業的困難。有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從模仿國有企業開始的。在大型國有企業周圍往往密集地分布著很多小的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利用自己機制活、沒包袱的優勢,從國有企業高薪挖走了大批的人才、技術甚至是銷售網絡。然后,再采取低價競爭讓國有企業雪上加霜。 然而,有(you)專家指出,這些只(zhi)是問題的(de)(de)表象,對(dui)農(nong)機行(xing)業(ye)(ye)商(shang)業(ye)(ye)環(huan)境(jing)的(de)(de)變化(hua)缺乏充(chong)分的(de)(de)準備是國(guo)有(you)農(nong)機企(qi)業(ye)(ye)走(zou)向沒(mei)(mei)落的(de)(de)另一個重(zhong)要原(yuan)因。近些年來,國(guo)家越來越開(kai)放(fang),國(guo)外的(de)(de)農(nong)機品(pin)(pin)牌也陸續(xu)地進入(ru)(ru)了國(guo)內(nei),在加入(ru)(ru)WTO之后,農(nong)民(min)購買農(nong)機的(de)(de)渠道(dao)和方(fang)式更(geng)加多樣化(hua)了。農(nong)機企(qi)業(ye)(ye)的(de)(de)決策者并(bing)沒(mei)(mei)有(you)對(dui)這種(zhong)變化(hua)帶來的(de)(de)后果有(you)足夠的(de)(de)預見(jian)能力,沒(mei)(mei)有(you)將精力和財力放(fang)在研究企(qi)業(ye)(ye)發(fa)展戰略、培育品(pin)(pin)牌、開(kai)發(fa)新產品(pin)(pin)上面。典型的(de)(de)例子就是在前些年,有(you)些國(guo)有(you)農(nong)機企(qi)業(ye)(ye)通過股(gu)份制改(gai)造來擺脫困境(jing),取得(de)了一些效果,其中一部分企(qi)業(ye)(ye)還(huan)包裝上市,籌(chou)集到(dao)了發(fa)展所需(xu)資(zi)金。可(ke)是由(you)于企(qi)業(ye)(ye)只(zhi)是做了形(xing)式上的(de)(de)調整(zheng),機制并(bing)沒(mei)(mei)有(you)很好的(de)(de)轉(zhuan)化(hua),企(qi)業(ye)(ye)的(de)(de)可(ke)持續(xu)發(fa)展問題沒(mei)(mei)有(you)從根本上得(de)到(dao)解決。一些曾經(jing)風光的(de)(de)國(guo)有(you)企(qi)業(ye)(ye)再次陷(xian)入(ru)(ru)困境(jing),有(you)的(de)(de)已經(jing)被民(min)營企(qi)業(ye)(ye)兼并(bing)重(zhong)組。
民營農(nong)機企業出(chu)路在哪(na)里(li)
在與國有企業競爭中起家的民營企業天生就有很好的市場適應能力,經過2003年對行業內的一系列重組,民營企業已經成為農機行業的骨干力量。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農機行業63%的銷售收入和81%的利潤額來自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為農機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民營企業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 隨著農機行業民營化步伐的加快和國有企業的進一步退出,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的優勢逐漸淡化。而跨國農機集團的“本土化”戰略,使民營企業在技術實力和產品開發方面的不足開始顯現。據高元恩理事長介紹,目前,在眾多民營企業中還看不到有比較好的開發能力的企業。民營企業起家時都是引進國有企業賺錢的產品,在經過市場拼殺后,自己積淀下來的東西并不多。如何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已經成為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高元恩不無擔憂地說,技術改造事關企業存亡。在與合資企業展開競爭的時候,民營企業必須回到價值競爭的軌道上來,低成本的模仿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中國品牌,功利性太強的投機行為不會讓民營企業在競爭中走得太遠。 民營(ying)企(qi)(qi)業如何通過應用新技術、開發(fa)新產品(pin)適應農機(ji)行業的(de)發(fa)展,似乎還未找到最佳的(de)路徑,但業內有(you)(you)一個(ge)共識(shi)是:民營(ying)企(qi)(qi)業必須轉(zhuan)換自己(ji)的(de)機(ji)制,走(zou)公司制、股份制的(de)道路,只有(you)(you)從家族化的(de)管(guan)理中走(zou)出(chu)來,才有(you)(you)可能做(zuo)大做(zuo)強。
國(guo)際(ji)品牌本土化帶(dai)來了什(shen)么
國際知名品牌進入中國的時間并不長,可是通過實施“本土化”策略,已經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結合中國的國情,約翰-迪爾、紐荷蘭、洋馬等品牌采取了不急不躁、步步為營的戰略。他們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在資金、技術以及品牌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合資生產、零部件國產化、整合營銷體系等辦法降低成本,努力把自己的品牌融入到中國農機市場中去。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農機行業三資企業銷售收入為38億元,占行業內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5.6%。雖然市場份額還不大,但三資企業在高端產品領域已經站穩了腳跟。 高元恩理事長認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在市場開拓和品牌推廣維護方面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據了解,國外品牌在進入中國后,并沒有吃品牌與技術的老本,而是積極地去適應市場,根據具體情況改進產品設計,盡可能滿足用戶不同需求。在市場推廣過程中,主動把產品運送到田間地頭做示范和表演,拉近了和用戶的距離。 正因為如此,國外品牌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用戶,不斷擴展著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國外品牌這種適應市場、把握市場的能力確實讓我們看到了差距。 目前我國農業裝備的技術水平還比較低,僅有20%多的產品達到了國際水平,其余70%多的產品尚處在發達國家1970年代水平,這說明我國農機產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我國農機企業應該高度重視并參與到農業裝備工業產品結構調整中去,在調整中尋找機會,在調整中提高自己。 農機制造業產業環境的根本性變化,為農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農機企業對農機產品結構調整的適應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將影響我國農機工業的走向。在價值競爭的軌道上,在振興農機工業的道路上,農機企業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