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價格放開,對化肥行業無疑是個利好,政府指導價格很難及時有效地對價格進行調控,逐步向市場定價靠攏是必然之舉。但我擔心的是,長期被壓抑的漲價沖動得到釋放之后,化肥價格是不是會扶搖直上?農民對此是否有承受力?
不少人對眼下農民的承受力表示樂觀,應該說并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據國家發改委有關報告,近兩年中央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很大。2007年總投入是4318億元,比2006年增加了801億元,2008年同比增幅可能超過千億元。由于政府投入加大,農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水平邁上新的臺階。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40元,比2006年增加553元,是歷史上增加最多的一年。可以說,化肥價格的放開,正是建立在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的。
然而,我們在看到農民收入增加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他們所使用的化肥等農資的成本。據國家統計局山西臨汾調查隊2008年10月中旬的調查,盡管糧食價格有所上漲,但一些農戶增收部分完全被化肥、種子等漲價所抵消,農民種糧效益偏低,種糧積極性下降。一些農民放棄施肥,農民購肥量同比下降10%左右。有的將耕地轉讓,有的甚至任其荒蕪。另外,在熱火朝天的秋收過后,前段時間應該是秋糧收購的高峰期,但是我在平湖市各糧站、糧食購銷企業看到的卻是冷冷清清的場面。原來,糧食購銷部門和企業遭遇了糧食難收的局面。農民持糧待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激增,種糧效益與期望值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對于農民對化肥定價的承受力,還是應該有個實事求是的估計。超過了農民的承受力,自己想漲多少就漲多少,弄得農民買不起化肥,放棄了對化肥的使用,無異于'殺雞取卵'。包括生產商和經銷商在內的化肥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只能建立在化肥暢銷的基礎上,而化肥暢銷離不開合理的價位。所以,相關企業在化肥價格放開的情況下,仍然要以維護農民利益為重,千方百計擴大生產,保證化肥的市場供應。同時要努力維護化肥價格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