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振興規劃和國家信貸政策調整的鼓舞下,國內不少地區化肥產業又開始大肆擴張,本已過剩的產能繼續高歌猛進。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幕隱伏不小的產業風險,未來可能令本已困難重重的化肥市場雪上加霜。
宏達股份日前公告稱,將投資9.6億建年產20萬噸合成氨、30萬噸尿素、30萬噸復合肥項目。另一家化肥大廠瀘天化也宣布在寧夏投資年產40萬噸合成氨、70萬噸尿素,聯產20萬噸甲醇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為41.7億。此外,魯西化工上月表示,將投資48.5億新建5項目,其中要新建30萬噸尿素。
這只是今年以來化肥企業爭相上馬新產能的冰山一角。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化肥產業投資激增,同比增長55.1%,提高了37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230個,同比增長60.8%。其中磷肥行業投資增幅同比達77.5%。
“當前的確有不少地方在上馬化肥項目,且大多集中在資源大省。”國都證券化肥行業分析師徐文峰表示,不少有資源的省份認為僅僅賣資源的附加值太低,于是都在動腦筋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鄰近產業,而以煤或天然氣為原料的化肥首當其沖成為發展重點。
據他介紹,以GDP為導向的地方常常有非常大的投資沖動,而煤化工之類的項目產值大、對GDP拉動能力強,因此特別受到政府的關照。但問題在于,當前化肥市場本就疲軟,尿素市場早已飽和,磷肥市場更加困難,如果再繼續擴張產能的話,只會雪上加霜,引發更多問題。
“國際化肥市場價格甚至比國內更低。在當前全球化肥行業都比較低迷的環境下,國內化肥基本出不去,而庫存又消化不了,行業蘊藏一定風險。”徐文峰說。
來自中國石化協會的報告顯示,4月份化工行業出口交貨值同比跌23.5 %,其中化肥跌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