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鉀鹽礦發現者王弭力教授訪談
剛剛公布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就我國鉀肥的發展,特別是鉀資源的勘探開發,提出了具體明確要求。《規劃》指出:“2009~2011年,鉀肥產量達到400萬噸(折純)”、“開展油鉀兼探推動青海和新疆等地含鉀鹵水和海相鉀礦資源勘查”。
那么,我國鉀資源的現狀如何?勘探開發的前景怎樣?6月3日,記者采訪了中國地礦科學院原副院長,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我國“高山深盆遷移”和“兩段式成鉀”鉀鹽成礦理論的創始人,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王弭力教授。
“中國貧鉀”結論為時過早
記者:請問鉀資源對我國到底有多么重要?
王弭力:我這里有一個數據。據200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國缺鉀耕地面積已占耕地總面積的56%。約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養分不足,20%~30%的耕地氮養分過量。我國可溶性鉀鹽資源嚴重不足,是我國7種(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錳、鉻、鉀鹽)大宗緊缺礦產之一。
我國鉀鹽礦儲量約5億噸(K20),僅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5%左右。鉀資源對我國來說十分緊缺,可以說是物以稀為貴。
記者:一直以來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是一個貧鉀國家,您認為我國貧鉀嗎?
王弭力:雖然就目前來講,我國鉀資源并不富余,但我并不贊成“中國貧鉀”的說法。根據新的鉀礦研究理論,我國具有儲鉀條件的盆地還有很多。根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劉成林研究員等用“成鉀礦集區”劃分,來研究我國鉀鹽礦成因和找鉀前景分析,我國主要蒸發巖盆地(鉀礦集區)沉積期帶的氯化鉀總量共計385億噸,顯示了我國較好的鉀鹽礦找礦前景。據我們科學預測,我國鉀資源儲量估計在300億噸。我們有基礎,有方法,有創新理論,完全有可能再找到大型甚至超大型鉀礦資源。給我們戴上貧鉀的帽子為時過早。
很多鉀資源沒有找出來
記者:按照您創立的鉀礦理論,該如何看待我國的鉀資源狀況?
王弭力:100多年來,國內外鉀鹽形成理論,沒能很好地解決中國的找鉀問題。我們在羅布泊找礦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高山深盆遷移”和“兩段式成鉀”新理論,豐富了陸相成鉀理論。在創新理論指導下,2001~2005年,我們在羅布泊鉀礦區(羅北凹地)外圍又發現4個中型鉀鹽礦床,新增鉀鹽資源量7660萬噸。這種“高山深盆”成礦模式,可以指導我們今后尋找到更多的鉀礦資源,我國地大物博,符合這種高山深盆理論模式的地方還有很多。這是其一。
其二,我國有很多鉀資源沒有找出來和利用起來。比如不溶性鉀礦等含鉀量都很高。只要這項工作真正抓起來,搞好不溶性鉀礦的開采利用,我國的鉀肥完全夠用了。但現在沒人去做這件事,大家都忙著開采容易開采的礦。政府應該保護容易開采的礦,促進不易開采的礦開發利用,這樣才能保證鉀肥產業可持續發展。現在鉀肥行情比較好,企業加大生產滿足需求沒有錯。但企業也應該注重不溶性鉀礦的研究利用,因為現在鉀肥價格這樣高,有比較大的利潤空間,正是不溶性鉀礦開發的好時機。不像原來那樣,開采不溶性鉀礦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我國海岸線長,鉀鹽的海相資源極為豐富。我國海水提鉀技術的研究也在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一旦產業化之后,我們完全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最終解決鉀肥供求矛盾。當然,這還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我舉個例子。我的同事劉成林研究員有二十幾個同學,現在只有他還堅持鉀鹽研究,其他都改行了。沒有一批技術過硬、事業心強的找鉀隊伍,沒有必要的資金投入,要想盡快找到更多的鉀礦是不現實的。
我認為,隨著《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國家一定會加大國內尋找鉀礦的支持力度,隨著新的礦藏資源的發現和產業化,我國將逐步減少對外依存度。但要完全自給自足,還要假以時日。
記者:《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開展油鉀兼探,請問我國在這方面開展情況如何?
王弭力:世界石油勘察實踐表明,石油儲量的約85%集中于蒸發巖盆地內,這同樣也是具備成鉀條件的地質。據了解,世界鉀鹽資源量的約70%都是先在油井中發現線索的,全球幾個重要的超大型鉀鹽礦床均是如此。鉀鹽礦石資源量高達700億噸的世界最大的西伯利亞涅帕鉀鹽礦床就是一例。鑒于特定的成鹽構造地質條件和鉀鹽預測找礦的難度,我國應實行油與鉀、鋰、硼、鈉等無機鹽聯勘聯產,以提高資源勘探的經濟效益。如在青藏高原建立鋰、硼、鉀無機鹽聯產的生態鹽湖產業基地。另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目前國內鉀鹽企業除提鉀外,其他鹽資源基本沒有利用,被作為廢物排放掉了。國外從該類型礦藏中不僅提取鉀鹽,而且綜合生產高價值的鋰、硼等,這值得我國借鑒。
利用海外資源是一條路
記者:我國鉀礦產業化的情況如何?
王弭力:這些年來,由于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鉀鹽資源的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青海察爾汗地區鉀鹽礦從發現到形成大規模產業化,花了整整40年時間。如今,青海大大小小鉀肥企業共20多家,鉀肥總產量達320萬噸。2000年9月,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成立,2004年中國最大的投資控股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決定對羅布泊項目投資80億元。到目前已建成175平方千米的鹽田,2006年生產硫酸鉀10萬噸。年產120萬噸鉀肥項目于2006年4月25日開工建設,2008年12月18日成功投產。2008年12月1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負責人宣布:羅布泊二期170萬噸鉀肥工程正式奠基啟動,預計4年建成完工。這意味著,2012年“死亡之海”羅布泊將成為產能高達300萬噸左右的世界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之一。
說到鉀礦產業化速度,我認為不是太慢而是太快。比如羅布泊鉀礦,如果開采速度過快,因羅布泊長期干旱缺水,沒有足夠的淡水資源補充,就會破壞礦區的動態平衡。長期這樣下去,鉀礦就會變得干枯,甚至變成死礦,如果出現這種局面,損失就太大了,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記者:為了彌補國內鉀資源的不足,我國一直在尋找海外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方面的進展如何?
王弭力:解決我國缺鉀狀況,利用海外資源,在國外建廠也是一條路子。從老撾、泰國,到中國滇西、羌塘地區,直到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東地區,被地質學家們稱為循特提斯帶。這是在地球陸地板塊遷移中由海洋變成陸地的地帶,也是鉀和油氣資源的聚集區。近年來,我國近鄰老撾、泰國的呵叻盆地就發現了巨型鉀鹽礦床。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在泰國、老撾鉀鹽礦已有10多年投入,還沒有產出1噸產品。主要原因一是環保問題。選礦中尾礦處理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難點;二是技術問題;三是在當地辦企業的外部環境問題。所以在國外辦廠困難重重。
我國要創新鉀鹽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可以嘗試參股、控股國外重要鉀肥生產企業,如參股俄羅斯、加拿大甚至以色列、約旦等國的鉀肥企業,作為其股東在資本上進行合作,這樣國內企業在市場上就有了一定的主動權。如果這樣,10~15年內建立2~3個百萬噸級規模并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境外鉀肥生產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70%自給率才有話語權
記者: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尿素等氮肥價格得到平抑,而國內鉀肥價格隨著國際行情一路上漲。出現鉀肥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源是什么?
王弭力:根本問題是由于我國鉀肥對外依存度太高,國外鉀肥市場過于壟斷造成的。我國是鉀肥消耗和進口依賴最大的國家之一,鉀肥消耗量約占世界消耗總量的20%。自2003~2005年我國鉀肥的每年實際產量(折純)分別為136萬噸、191萬噸與233萬噸。在國內產量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國鉀肥進口量也呈上漲之勢——2007年與2008年分別進口710萬噸與770萬噸,約70%以上的鉀肥進口依存度顯然不利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全球已探明鉀鹽礦儲量約100億噸,開采鉀鹽礦有13個國家,年產量達3000多萬噸,其中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德國占到2/3。由于鉀鹽使用國多,生產國少,鉀資源主要壟斷在少數幾個國家手里,在國際上形成了價格壟斷。
據我所知,2008年我國鉀肥市場年需求量為1100萬噸,而國內年產鉀肥產量不足330萬噸,進口約770多萬噸,對外依存度高達70%。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太快,對鉀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供求關系嚴重失衡,對外依存度過高,造成了鉀肥價格居高不下。
還有一個原因。我國目前的兩個大型鉀肥生產企業,一個在青海柴達木盆地,一個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每年3月份開工生產,到11月就停產了,有4個月的時間無產量,所以,生產裝置不能全年生產運轉,自然減產約165萬噸,也是減少鉀肥供給量的原因。
如果我國自給鉀肥能滿足國內70%左右的需求時,我們在價格上才有話語權,才有望遏制國際鉀肥價格不斷上漲的趨勢。而鉀鹽95%的用途就是生產鉀肥,所以說只有豐富的鉀鹽礦才能保障生產充足的鉀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