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肥產業并非暴利產業
自鉀肥價格出現上漲之后,“鉀肥是暴利行業”、“要對鉀肥征暴利稅”的說法屢見報端,對于國內鉀肥生產企業出口的做法很多人也頗多微詞。對此,李剛糾正了“中國鉀肥是暴利行業”的說法,他指出,中國的鉀肥生產企業并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屬于暴利行業,從投資的投入和產出比來看不比其他行業高。
鉀肥的生產需要牽涉到探礦、開發、規模化生產的漫長過程,與氮肥及復合肥行業只需要有原料就可以隨時建廠開工不同,鉀礦漫長的勘探過程需要的是巨大的資金投入,還要面臨能不能產出產品的風險。以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為例,從1958年開始建廠一直到2000年都處于投入大于產出的狀態,企業的經營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01年才真正扭虧為盈,虧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鉀鹽開發過程中所需的巨大資金投入。而且我國的大型鉀鹽生產基地基本都處于生命禁區,開采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最近幾年的鉀鹽銷售形勢的好轉并不意味著鉀鹽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就高出正常水平。
同時,中國的鉀鹽生產和流通企業一直都在為保障和穩定國內的鉀肥供應努力,才使大部分要依靠進口的中國鉀肥價格一直維持在全球的低位。比如2008年國際鉀肥價格高達每噸五六千元的時候,國內的鉀肥價格卻維持在每噸四千多元的供應價格,所以說國內的鉀肥企業更多是在承擔保障供給的社會責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國內鉀肥市場已平穩運行
李剛指出,從最近兩個月中國鉀肥行業的運轉情況,可以確定中國的鉀肥行業已經步入平穩運行時期,鉀肥的價格已經處于理性水平,市場的平穩運行對于鉀肥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和需求者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5月份之前,鉀肥行業的價格出現一路走低(以95%KCl為例,價格從3500元/噸下降到2800元/噸左右,下降近40%),致使下游的生產企業及經銷商都不敢拿貨,這樣的狀態是非常不正常的,不利于市場的穩定運行。但是從今年5月份以來,鉀肥行業的主流報價在2800-3200元/噸之間,沒有再出現大起大落;現在印度的招標價格是460美元/噸,換算為人民幣是3100-3200元/噸,與國內價格基本持平,分會據此認為鉀肥價格已經回到合理價位,再降價的可能性不大,市場的平穩運行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暫緩鉀肥談判對我方有利
對于大家關心的進口鉀肥談判,鉀鹽行業分會希望能夠暫緩鉀肥談判,等到國家鉀肥價格持續運行到一個合理水平之后再進行談判,從而抓住談判的主動權。
之所以提出要暫緩鉀肥談判,分會認為,我國鉀肥的資源量只占全球的1%,在產量上,按2008年計算,國內的產量是300多萬噸,而國際上為5000萬噸,只占全球的6%,所以話語權比較弱,因此在談判過程中,我們需要著眼長遠,不能為了一時的低價而破壞了民族工業,也不能不顧策略地高價進口。
如果急于進行談判,很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夠談下來少量低價的進口鉀肥,但是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相反還會對國內鉀肥價格帶來較大的沖擊,如果讓國內鉀肥生產企業因此而受到重創,不利于后期國內鉀肥行業的平穩運行;另一種情況就是以現在和印度差不多的價格簽訂進口鉀肥合同,印度的進口價雖然是目前國際最低,但并不代表后續價格運行的最低水平。因此,分會建議暫緩談判,等到國際鉀肥市場也穩定運行之后再進行談判,從而維護長遠利益。
國家要支持國內企業利用國際鉀礦資源
在這次會上,鉀鹽行業分會重新提出了我國在鉀鹽行業“1:1:1”,也就是 “3個1/3”整體的有機科學發展規劃,“1:1:1”是指: 1/3靠國內生產,1/3靠進口,1/3靠建立國外生產基地。但是現在我國一次性鉀鹽的生產情況卻是:國內的生產占到1/3,一半以上需要從國外直接進口,在國外資源的利用上,產量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希望國家能夠從政策上對國內企業利用國際資源給予進一步的支持。
在國際鉀礦資源的利用上,對于國內企業在老撾和泰國進行鉀鹽資源的開發,鉀鹽分會希望國家能夠從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支持。與國內鉀鹽的開發不同,這兩個國家環保的可容納性非常小,比如國內的青海和新疆的鹽湖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晾曬非常方便,而老撾的鉀礦上面就是很好的農田,所以對開采的技術和投入的成本都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將礦石運回國內進行生產所需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這些國家的鉀鹽開采效益不高,希望國家能夠從政策上給予相應的優惠和支持。
對于加拿大、剛果(布)、埃塞俄比亞和俄羅斯等地的鉀礦開發,分會表示國內企業更多的是資本方面的參與, 主要是這些國家的運輸距離比較長,而在當地投資生產鉀肥的話資金需求又非常大,因此,國內生產企業可以采取參股或者控股的方式與這些國家的鉀肥生產企業進行合作,從一定程度上提高進口的話語權。
除了要支持鉀鹽企業走出去,分會還希望國家能對國內企業開發利用非可溶性鉀資源進行支持,我國可溶性鉀資源缺乏,但不溶性鉀資源卻相當豐富,目前在不溶性鉀資源方面,中科院等一些單位已經研發出新技術,有望能成功開發利用鉀長石等含鉀資源,非可溶性鉀鹽利用技術的產業化有望徹底解決我國缺鉀的現狀。
科學施鉀肥才能長遠發展
分會認為,目前有些人所堅持的鉀肥就是農作物的營養品,主要在于提高作物品質,對于增產沒有多大效果的說法是不科學的,由于不重視鉀肥而少施甚至不施鉀肥的做法是短期行為,對于土壤的可持續發展及農作物的穩產、增產非常不利。
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促進農作物莖稈的生長,在用鉀肥之前,各地農作物出現倒伏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倒伏的直接后果就是作物產量減產;另外,如果土壤缺鉀還會造成土壤板結,一些人所宣稱的依靠草木灰就可以實現不用鉀肥的做法也是不對的,土壤仍然需要通過施用鉀肥來滿足需求。
因此,鉀鹽分會呼吁企業和社會能加強為農民提供科學認識和施用鉀肥的農技服務,讓農民真正了解鉀肥的作用。同時,分會希望國家標準委能夠從肥料的生產配方和含量方面嚴格管理,不能為了追求企業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養分的科學配比,從標準上為鉀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