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肥:不正當競爭何時休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萬噸的氮元素流失到農田之外,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由此還造成了土地板結、pH下降酸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極為嚴重的后遺癥。
企業采取“低鉀”策略
近兩年來,復合肥銷售中突然冒出些許耐人玩味的東西。各種各樣的概念紛至沓來:你家的添了有益菌,他家的加了有機肥。各廠家在包裝與宣傳上費盡了工夫,充滿了噱頭!同時隨著生產工藝的愈發成熟,復合肥的含量配比可以隨心所欲地調整,怎樣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哪種可以規避操作風險?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隨著鉀肥價格的上漲,復合肥企業都不約而同、心照不宣地采取了“低鉀”策略。
想去年此時,化肥天價了!高氮肥成為了備受“青睞”的肥種,也不管什么平衡施肥了,也不管什么科學施肥了。農民掰著手指頭算算每個養份多少錢,價格只要劃算,哪種肥料劃算用哪種,因為用肥比不用好。調整復合肥的配方,已成為廠家或經銷商賺取高額利潤的手段,而絕非建立在測土配方的基礎與農業長遠發展大計之上。
復合肥變了味
這兩年,復合肥生產的隊伍確實在無比壯大,擴張的速度堪比坐上了噴氣式飛機,但就是在這種表象的掩蓋下,衍生出了種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不聲不響地,復合肥就這么悄然變了味道。個別企業甚至出現號稱35:0:0的純氮復合肥。真是搞不明白,明明一種養份含量怎么還叫復合肥,究竟是怎么復合上的?如果單元素的“復合肥”效仿者甚眾,長此以往,我們豈不是后退至單質肥的時代!
這些年來好不容易讓老百姓接受了復合肥,學會了科學、平衡施肥,復合肥企業不應該在困難時期在含量、質量上投機取巧,而更應苦練內功,貼近市場,增加企業的抗壓、抗風險能力!只有根基強大,才能遮蔭蔽日,才是真正的成長與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