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共到大寨村去過3次。第一次是1965年5月21日,第二次是1967年4月9日。1973年4月23日,周總理陪同墨西哥總統埃切維里亞第三次到大寨。總理每次去大寨,都對大寨的發展提出建議,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提出思考。
周總理第一次到大寨的指示,大寨人都已照辦了。總理第二次來了以后照例又吃大寨飯,飯后把自己吃剩下的半個窩窩頭用手帕包起來,裝在衣兜里帶了回去。隨后他看了大寨村里的老百姓,又看大寨漚制的秸稈肥。總理把手插進肥料里面,那肥料是很臭的。總理用手捧起肥料聞了聞,說這個肥料發酵得很好,這是大寨的農家肥。他很高興地對當時的大寨黨支部書記、全國著名農業勞模陳永貴說:“大寨變化真快呀,與我第一次來的時候,大不相同了!”周總理還說,永貴同志,你昔陽縣有煤炭資源,先辦五小工業,你要在昔陽建個農機廠,再搞個化肥廠。
陳永貴說,昔陽建個化肥廠當然好了。陳永貴就請總理幫個忙,批準他們建一個化肥廠,并說:“為了搞化肥廠,我們縣里連續要求了三年了。”周恩來回答說:“這個好辦,你拿個報告,我去給你批一下。明天國家計委要開會,我讓他們把你們的化肥廠納入計劃,你現在回去就可以辦,國家支持你。”
這次在大寨占用了國務院總理4個小時的談話也許還有許多重要的內容,但是在陳永貴的心目中,最大收獲就是得到了一座化肥廠。后來陳永貴談起這次見總理時,總要強調化肥廠是“中央對我們的最大關懷,也是我們昔陽的永遠利益。以前,因為搞化肥,我們到處受欺負,受欺負也弄不下。現在,我們有了這座化肥廠,看該多主動呀。”
1967年春夏之交,陳永貴到北京,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的會客廳里接見了他。陳永貴向周恩來總理匯報了三個問題。其中,陳永貴給總理反映了農民購買化肥難的問題,又提出昔陽縣想建化肥廠的事。周恩來說:“昔陽有煤,化肥廠的事可以考慮,正好給延安安排的一套設備,現在沒有實施,先給你們吧。”
不久,周總理用鋼筆在昔陽縣的請示上批示:“請李富春辦。周恩來。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九日。”李富春又用鋼筆批示:“請余秋里辦!”
化肥廠很快就批下來了。陳永貴聞言大喜,別的事也顧不上提了,就急著回縣里辦廠。
一座由陳永貴擔任化肥廠籌建委員會主任,投資955萬元的小化肥廠從籌建到投產只花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1968年12月份投產,比設計時間縮短了十個月。這是山西省第一個投產的年產5000噸合成氨、加工1萬噸硝酸銨的國有小化肥廠。昔陽縣這個化肥廠,取名為大寨化肥廠。投產那天,人們敲鑼打鼓自豪地奔走相告:“我們大寨化肥廠,是周總理批的。”
由于“小化肥”是就地生產,就地供應,不僅降低了老百姓購肥的運輸費用,也基本上解決了當地用肥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化肥廠也實現了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從單一化肥產品發展成以肥為主,一主多副,多種經營,還全面發展了化工產品。
現任昔陽縣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回憶說,1992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F基來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化肥廠的改造,朱?F基表示,我回到北京以后,跟有關部門研究一下,幫助廠里改造一下。
隨后,該廠進行了改造,投資了6000多萬元,規模擴大了,產品也轉化了。隨著聯醇裝置的建設,化肥廠又增產了甲醇,建設了一些合成氨和甲醇下游產品裝置,進一步進行了擴產改造。大寨化肥廠不但沒有被市場經濟擠垮,而且得到了穩步的發展。
2004年6月,這個化肥廠改制為昔陽縣天圓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后,提出以建設“安全型”、“環保型”、“節約型”、“科技型”、“和諧型”企業為目標,堅持不懈地進行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投資4000多萬元成功地實施了硝酸尾氣回收治理生產“兩鈉”的循環經濟項目,年新增產值1000萬元,根治了近40年的滾滾黃龍;完成了造氣吹風氣回收及六水閉路循環等項目的技術更新改造,推進了清潔生產,奠定了延伸硝鹽化工產業鏈的堅實基礎。
現在,公司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已達到年生產合成氨3萬噸、硝酸4萬噸、硝酸銨4.5萬噸、“兩鈉”0.6萬噸,資產總值達1.2億元,年銷售收入9000萬元以上,年上繳稅金1000萬元以上,成為昔陽縣名副其實的納稅大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