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下的臨沭奇跡
 
9月22日,在臨沭縣肥料企業集聚的縣經濟開發區,車老板王玉樹站在長長的車隊中間,百無聊賴。“今天肯定趕不回去了,四點我們就來排隊交貨了,看這樣要排到下午了……”王玉樹是來自新疆的貨車司機,專運復混肥生產原料。一車30噸,一個月送20車。在王玉樹的身后,前來送貨的卡車沿公路兩側排成幾里路的長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收貨方山東金正大集團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來自湖南河北的運肥車、江蘇的送料車在廠門口往來穿梭,生產車間內,工人24小時連軸轉。“我們這里是亞洲全國優質復混肥生產基地,眼下馬上是秋耕用肥時節,肯定很繁忙。”臨沭縣委副書記、縣長任慶虎告訴記者。
隔路相望的史丹利化肥公司同樣忙碌。“我們每天復合肥的產量只有七八千噸,可高峰期需求量有1萬噸,生產工人已經有5000人,但還是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該公司市場部經理吳令然說。臨沭是山東臨沂的下轄縣,不通火車、不靠海,出租車的起步價僅2元。然而就是這里,先后被授予“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復合肥產業基地”、聯合國“綠色肥料產業基地”、“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和“山東省實施名牌戰略先進縣”等榮譽稱號,臨沭復混肥產業已經由初級產品生產者成長為復合肥產業的技術創新者、專利擁有者、品牌領先者和國家行業標準的制訂者。其肥料產業今年1-8月份,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2.3億元,利稅4.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9%和20.2%。在整個行業產能過剩情況下,其復混肥產業的火爆境況,似乎是個異類。
 
叫響好肥料臨沭造
 
“臨沭其實沒有生產化肥的傳統,1992年開始才有了一些小廠,之所以能成長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主要是我們因勢利導,把復合肥產業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重點,一手抓監管、提質量、創品牌,一手抓扶持、擴規模、促發展,使復合肥產業集群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所產生的一系列良性連鎖反應不僅讓臨沭名震寰宇,也使臨沭農民迅速致富,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任慶虎告訴記者,“國家的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倡企業兼并重組,其實我們早已經這樣做了,復混肥企業已由過去的近一二百家減少到現在的20余家家,年生產能力由3年前的80萬噸提高到1000多萬噸,全國市場占有率達30%。”就在記者到臨沭縣采訪的前幾周,臨沭縣為穩固、擴大“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的地位和知名度,又吊銷了13家不合格肥料企業的營業執照,至此,該縣已有40余家規模過小或者產品不過關的肥料小廠相繼遭到淘汰。
據任慶虎介紹,臨沭肥料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由亂到治、由治到興的過程。1992年,臨沭縣建立了第一家復合肥生產企業——華豐化肥廠,復合肥產業開始起步。1998年后,臨沭的肥料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但整個產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到2002年,許多小規模企業一哄而上,為牟取暴利,許多企業降低肥料含量,造假嚴重。這種狀況發展的后果,就是2003年初,臨沭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為4個全國農資重點整治地區之一,臨沭的聲望一落千丈。其實,在被定為全國農資重點整治地區之前的半年,臨沭縣委、縣政府已經對全縣的肥料產業進行了以鐵面孔、鐵心腸、鐵手腕“三鐵”整治。縣委、縣政府明確強調“誰砸臨沭復混肥的牌子,就堅決砸誰的飯碗”,當時劃定了五個區域監管區,選派36名駐廠監督員,逐級簽訂《監管目標責任狀》,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進行全程監督;采取定期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白天檢查與“零點行動”相結合,接受群眾舉報與接待客戶投訴相結合等辦法,加大對制假售假企業的打擊力度。對制假售假者該逮的逮,該判的判,到2004年初,自行轉產、關閉的肥料企業11家,先后有5名嚴重制假造劣的責任人受到刑事處理,10余名涉嫌制假造劣的責任人被刑事拘留,全縣肥料生產銷售明顯好轉。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積極引導企業響應國家質檢總局提出的創建“優質化肥生產基地”號召,企業紛紛下功夫爭名創優,臨沭肥料產業迅速扭轉了被動狀態,開始走上良性快速發展。目前,臨沭縣有23家復合肥生產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家企業采用國際標準,10家企業使用采標標志。全縣肥料企業累計爭創中國馳名商標3個、省名牌9個、省著名商標6個。今年,金正大公司被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1件,金沂蒙集團被新認定山東省著名商標1件。
同時,各肥料企業積極聘請名人做企業形象代言人,如史丹利公司聘請陳佩斯、趙本山、范偉,金沂蒙生態肥業公司聘請朱時茂、李金斗,金正大公司聘請宋丹丹,邁金農肥業公司聘請魏積安,富士公司聘請尹相杰為代言人,有效地提高了臨沭肥料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度。最終叫響了“好肥料、臨沭造”的品牌。
 
創牌子更要守好牌子
 
“創‘牌’難,守‘牌’更難。要守住‘牌子’,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任慶虎說。“肥料產業管理辦公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其職責就是肩負管理和發展雙重職能,每年對所有肥料企業的銷售收入、節能降耗、利稅率、固定資產投資、爭牌創優、稅收貢獻等重要經濟指標進行分析評價。同時,積極協調質監、工商、公安、農業等部門,采取定期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白天檢查與“零點行動”相結合,工作日正常巡查與節假日抽查相結合,接受群眾舉報與接待客戶投訴相結合等方式,加大對制假售假企業的檢查打擊力度,使肥料監督、管理、規范、服務等各環節環環相扣、緊密結合,堅持做到不分企業規模大小,不論貢獻多少,只要出現質量問題,就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做到“四不放過”:即不查清源頭不放過,不責令整改不放過,不嚴厲處罰不放過,不追究責任不放過。今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370余人次,開展“零點行動”等夜間突擊檢查3次,檢查肥料企業90多個(次),5家企業被責令停產整頓;共抽檢化肥309個批次,合格率達到90.1%。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臨沭縣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積極采取優化整合、科技提升等應對措施,努力實現由粗放型、單一型、生產銷售型向集約型、多元型、生產銷售服務一體型轉變,加快建設國內著名、國際知名的優質肥料基地。經過科學調研,臨沭縣及時提出對肥料產業進行整合提升的重大決策,大力推進肥料產業“四個一批”,即:做強做精一批高端企業,改造提升一批成長型企業,兼并整合一批低產能企業,清理淘汰一批落后企業。對生產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品質量好、納稅多、依法誠信經營的企業,在推薦貸款、供應土地、安排項目、并購企業、推介上市、給予貼息、申報名牌、形象宣傳上實行“八優先”,扶持其做大做強,培植5-10家大型肥料企業。2008年,10家重點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5.6億元、利稅5.9億元,其中金正大公司在2008年中國產業集群大會上,榮獲“改革開放30年•中國縣域產業集群龍頭企業獎”。同時,加大整合力度,不再審批年產能30萬噸以下(注冊資金1000萬元以下)、年上繳稅金100萬元以下的新上肥料項目,依法取締制假售假、違法經營的小企業。對符合要求的新上肥料項目,必須經縣委常委會或縣長辦公會研究同意,方可辦理相關手續。今年以來,全縣共取締違法經營小企業6家,報省質監局注銷生產經營許可證10家。同時,對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的肥料企業,在修建梅沭支線鐵路時,允許其出資入股,為企業下步發展打下基礎。通過整合提升,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肥料行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從科技進步抓起,爭做過行業的領頭羊。臨沭縣積極引導企業不斷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復合肥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和集散中心,大力發展高效復合肥和生物有機肥。去年以來,臨沭縣縣復合肥企業先后實施科技項目59個,實施技改和新上項目11個,金正大公司60萬噸專用控釋肥、金中元公司100萬噸生物有機肥、史丹利公司20萬噸擠壓造粒復合肥、春雨公司45萬噸復合肥等一批大項目進展順利,形成了新的增長點。
科技成為支撐臨沭復混肥產業的內在動力。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級9家,省級技術開發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與我縣肥料企業建立長期穩定技術合作關系的國內外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達到36家,有3個新產品被國家四部委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12個新產品被評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其中,金沂蒙集團與省內外大專院校合作建立4個研發基地。金正大公司在組建“山東省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正積極創建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公司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8月被納入國家第三批創新型企業試點,是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復合肥生產企業;公司起草的《緩釋肥料》國家標準于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金正大公司和史丹利公司分別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好種子與好肥料的強強聯合,正實現著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種三產四”的夙愿和目標。史丹利公司與玉米之父李登海、國家小麥育種中心等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為加快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業興旺帶動百軻爭流。全縣復合肥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拉動了化工、塑編、物流、外貿等相關配套企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復合肥產業鏈,促進了大批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目前,全縣從事復合肥相關產業人員達2萬人以上,經濟和社會效益非常明顯。其中,復合肥產業催生的下游企業山東雷華塑料編織工程公司,就是從服務于山東金正大、史丹利等全國知名化肥生產企業開始,已發展成為集新型塑料包裝材料生產、房地產、林業、國際進出口業務于一體的多元化、跨行業的集團型公司,產品遠銷美國、愛爾蘭、葡萄牙、巴西、比利時等國家,2008年生產總值達到3.6億元,出口創匯166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