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信息搜索: 熱門: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價格
首頁 > 化肥市場 > 正文

化肥:政策與市場 漫漫對接路


農資網 2009年10月16日 16:48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
中國經濟尚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然而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話題卻成了目前經濟領域的隱憂。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淘汰產能的規劃目標中,化肥成為石化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領域之一。秉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本報專門策劃了一組“從可持續發展看我國化肥產業結構調整”系列報道,從產業政策、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入手,立足宏觀視角、面對客觀現實分析探尋化肥產業發展的長遠之道。

 

  “10年前,我們呼喚中國化肥工業快速發展,而現在,過剩的產能已經快讓化肥產業陷入一場災難。” 一位業內專家這樣說。從2008年開始,一批中小化肥企業正在行業困境中以不同的形式悲壯謝幕。 

  正當全球翹首以待中國經濟持續回暖、人們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欣喜之際,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痼疾借道金融危機重現,伴隨而來的預警信號逐漸引發了一場新的憂慮。自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行各業都遭受到巨大沖擊,我國化肥行業也未能幸免,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瞬間暴露無疑,解決結構性矛盾成了行業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途徑。

  舉國關注的“產能過剩”問題是在今年8月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這次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化工化肥產業被列其中。      

  產能呼喚政策與市場對接

  眾所周知,“三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越來越重視“三農問題”,作為為“三農”服務的化肥行業也備受政府關注和扶持,各項優惠政策可謂多年來從未間斷,在這樣的良好政策環境下,化肥產業贏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

  然而,進入本世紀初,一些企業和人士就發出感嘆:化肥產能過剩了,不久企業將承受不了市場壓力。隨后,對化肥行業進行整合,淘汰落后產能的呼聲和建議就一直伴隨著化肥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被提出,可是,在較好的經濟效益下往往被大多數企業所漠視。

  在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刺激下,繼續快速增產,終于引發了過剩的危機。特殊時期,當優惠政策的“滋潤”與市場導向的“監控”不期而遇時,我們不禁要問:“這場吸引了無數眼球的重要博弈究竟還要持續多久?”

  今年5月,國務院及時發布的《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了以大壓小、產能置換,淘汰技術落后、資源利用不合理的產能的化肥結構調整原則。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淘汰產能的規劃目標中,化肥成為石化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領域之一。

  為了保證這次結構調整和淘汰落后產能真正取得成效,借鑒以往經驗,加快化肥行業內部整合,避免化肥產能盲目擴張,鼓勵具有成本優勢、資源優勢和生產技術優勢的大型化肥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去產能化,降低化肥總量,在更為科學的基礎上達到新的產需平衡,這也是化肥行業應對危機、走出困境的明智之舉。

  “化肥企業正因為在國家優惠電價、煤價、天然氣價以及鐵路運輸價等一系列政策下才導致了現在的后果,未來只有依托全部市場化來運作,取消一切優惠政策,才是化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信息與市場部行業處處長范德標一語中的。

  范德標表示,化肥生產是否能有序供應和價格調節一直是國家相關部門最擔心的憂慮,既擔心市場競爭激烈、化肥供應不足,又擔心價格起伏不定,影響農民的購買能力。化肥企業長期享受著在電價、運輸、增值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而真正要改變現在的被動局面還需依靠市場這雙“無形的手”。

  范德標同時強調:“我們今后的化肥工作重點必須轉移,起步階段強調是重生產,而現在更該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注重化肥合理的科學施用,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去真正完善行業的健康發展。”

  唯有改革,才能發展。日前,國務院、多部委以及行業協會均明確無誤地發出了國家“要加快調整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號。把握好調整方向、力度和節奏,以期解決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性矛盾。與此同時,年初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加快了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步伐。

  為了加快化肥市場化進程,政府還將通過修訂和完善產業政策,建立產能退出機制,推進企業技術改造,鼓勵企業用心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升改造傳統行業,用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產能過剩將把行業拖入深淵

  面對日益嚴重的化肥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一位在化肥行業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老專家大聲疾呼:“如果再不抓緊治理,產能過剩將把化肥行業拖入深淵。”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化肥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現狀并不是偶然的,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剩。結構性過剩表現為:一是原料結構不合理,原料運距較遠的產品要適當進行原料結構調整,減少原料運輸費用;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技術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力弱;四是企業結構不合理,裝置規模太小,導致開工消耗高、能源效率低。而階段性過剩則表現為:在世界經濟發展較好時,產品出現供應緊張,當金融危機來臨時,眼前的項目就變成了重復建設,出現產能過剩。

  “中國氮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嚴重,而尿素作為氮肥品種的主導產品,在這場危機中更是首當其沖。”山西陽煤豐喜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湖水這樣說道。

  董湖水同時表示,原料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尿素企業的生產成本,以山西省為例,上半年,白煤到廠含稅價在1100元/噸以上,而目前到廠價基本維持在950元/噸,雖降幅遠小于尿素價格的降幅,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一些瀕臨停產企業還勉強維持生產。隨著9月15日之后尿素出口關稅回歸至110%,出口通道轟然關閉,尿素企業必將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被業內給予厚望的“救命稻草”——出口根本無法承受國內市場嚴重的產能過剩。據悉,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也在積極呼吁“零關稅”的優惠政策,想通過出口來緩解這一問題。然而,業內人士認為,此舉只是緩兵之計,治標不治本。

  從短缺到平衡,從平衡到過剩,中國化肥行業走過了一條“突飛猛進”的道路。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氮肥和磷肥的第一生產大國,除鉀肥還需進口外,其他化肥均呈現不同程度的過剩,目前我國的氮肥、磷復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開工率大幅下降。

  我國氮肥生產在1997年開始盈余,而近十年氮肥產量更是以年均增長6.7%的速度發展,最終產能過剩。以氮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尿素為例,2008年底,全國尿素年產能已達5900萬噸,當年尿素年需求量為5000萬噸左右,產能過剩900萬噸左右。預計2009年國內新增產能約為430萬噸,總產能將達到6300萬噸。全國工農業化肥用量總和為5200萬噸左右,產能過剩超過1000萬噸。

  對于磷肥來說,產能過剩的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業的健康發展。截止到2008年底,磷酸二銨產能約1300萬噸,而國內需求僅550-600萬噸;磷酸一銨產能1400萬噸,國內需求600-700萬噸;但一些地方還在盲目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我國現有規模以上磷肥生產企業395家,復混肥料生產企業1024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生產企業約4350家,產能約2億噸;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生產企業1150家,產能約8000萬噸。

  嚴峻的數據已經顯示出過剩正在加劇,并已成為橫亙在中國經濟復蘇道路上的攔路虎。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長武希彥表示:“目前磷肥的產能過剩應當引起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加強。”

  武希彥強調,由于中國磷肥工業的高速發展,行業內積的矛盾也愈發突出,如產能過剩、產品單一、高端精細化工產品發展薄弱、技術創新能力弱等現狀嚴重制約著行業的健康發展,再加之金融危機導致了國內外市場疲軟以及高價原料帶來企業的巨額虧損,中國磷肥工業已經陷入困境。

  為化肥行業“減肥”

  產能過剩問題提出多年,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行業協會都在喊控制產能,調整產業結構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但當經濟形勢尚好,產品尚能銷得出去的時候,多數企業并沒有很好地在科技創新、新產品開發、結構調整、企業管理等內涵發展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規模。其結果是當危機來臨時,遺留的問題瞬間凸顯出來,使得市場形勢急轉直下、企業經營一度陷入困境。

  “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供求嚴重失衡,這就是當前磷復肥行業面臨的現狀。企業的經營虧損都是由此引發的,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行業就無法復蘇。”近日,云南云天化國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如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中國磷肥協會前期出臺的《對磷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詳細指出,對磷肥企業將加強引導,控制新上項目,防止盲目擴張,并對缺乏資源、管理落后、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使我國從磷肥大國向磷肥強國邁進。

  市場需求不旺,價格不斷下降,企業效益大幅下降,產能擴張速率卻與日俱增,中國化肥行業的形勢怎一個“怪”字了得。有關人士提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善,實現政策與市場的對接,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所暴露的弊端:一要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二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加大創新力度;四是國家應建立市場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五是可以考慮一些閑置產能轉移到資源產地或產品需求地;六要鼓勵上新產品、新技術的項目。惟有這樣,化肥業才能實現優勝劣汰,只有淘汰了規模小而落后的產能,先進的產能才能做大做強,也才能真正引領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化肥業的產能過剩猶如一把雙刃劍,暴露的不僅是目前行業中的種種缺陷,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給中國化肥行業注入了“重生”的契機。產能過剩所爆發的問題必將使業內人士痛定思痛、在產品結構調整和創新上加快步伐,用更加實際的決心和行動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發表評論】 打印本文】 【舉報】 【關閉】【責任編輯:YanBO】
相關資訊
行情按地區分類
推薦信息
專題信息
熱點資訊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在線投稿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2004-2009©版權所有: 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