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觀到微觀,中國化肥產業在產能結構、產品結構、產地結構等諸多方面早已顯露出不和諧的跡象,如今,在金融風暴的狂飆中,暗傷正在加速發作。
10月20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促進大會正式發布了《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指出,在磷肥產能已經過剩20%的情況下,今年前8個月國內的磷肥產業投資還同比增長了85.4%。因此,必須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意見》明確提出嚴格執行行業準入條件,嚴格控制氮肥、磷肥、硫酸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建設,未來3-5年內原則上不再新增產能。
大發展中的產業病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率先爆發產能過剩的產業病,化肥行業也未能幸免。在產能迅速累積的過程中,復合肥等肥種的失衡發展,化肥產地與資源地的不匹配都已經成為中國化肥產業大發展中的產業病。
“一家中國南方知名企業也要來山東上馬復合肥項目,一開口就是幾十萬噸,難道山東的復合肥企業還不夠多嗎?”山東紅日阿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俊華這樣說。盧俊華的擔心或許并不只考慮自身企業利益,產能過剩拖累的將是整個行業。截止到2008年底,中國磷酸二銨產能約1300萬噸,而國內需求僅550-600萬噸;磷酸一銨產能1400萬噸,國內需求600-700萬噸;產能已經成為需求的兩倍,但一些地方新項目上馬的消息仍然不絕于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我國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生產企業約4350家,產能約2億噸;過磷酸鈣、鈣鎂磷肥生產企業1150家,產能約8000萬噸。這些數字讓人震驚。
河北張家口一家中型尿素企業已經在去年悄悄關門,曾經在華北地區小有名氣的一個尿素品牌就這樣銷聲匿跡,然而他們并不是唯一被從化肥列車上擠下去的人,在行業列車的高速慣性中,很多人正面臨這樣的命運。2008年底,全國尿素年產能已達5900萬噸,當年尿素年需求量為5000萬噸左右,產能過剩900萬噸左右。預計2009年國內新增產能約為430萬噸,總產能將達到6300萬噸。全國工農業化肥用量總和為5200萬噸左右,產能過剩超過1000萬噸。
化肥產品結構的失衡成為與產能過剩同樣嚴峻的問題,有人說,化肥產品結構不合理成為產能過剩的并發癥。中國到底需要多少氮磷鉀,許多植物營養專家、化肥專家都曾經做過分析說明,但是都未能引起決策者和生產者的足夠重視。“過度發展傳統肥料,把新型肥料邊緣化,這樣不合時宜的發展格局讓化肥產業越走越累。”有專家這樣評價目前的化肥產品結構。
復合肥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在中國已經是遍地開花,而復合肥到底要怎樣發展才能更加科學?專家指出,在尿素的生產中,產品中縮二脲的含量是嚴格控制的,但復合肥中縮二脲的含量沒有強制性規定,特別是尿素經過高溫后,很容易產生縮二脲,造成燒苗等現象。同時,通過二次加工,也會造成一定數量的肥料養分損失。“復合肥作為單質肥料的加工品,不但加大了化肥自身的成本,而且制造出新的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容易造假,完全擾亂了市場秩序。”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指責復合肥產業。他同時指出,化肥產業應當走“摻混肥”的路線,這樣不但環保而且降低成本,在農業生產中也更加實用有效。
中國農業大學曹一平教授認為,我國化肥產品結構存在通用肥多、專用肥少,無機肥多、有機肥少,速效肥多、緩效肥少等問題。中國化肥行業要科學發展,調整好產品結構是根本性問題,而且現在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從前些年的“化肥大搬家”到現在“原料大搬家”,在化肥產業過熱發展的進程中,化肥產地與原料的不匹配成為又一產業病。沒有磷礦運磷礦,遠離煤炭運煤炭,沒有硫酸運硫酸,在許多新興化肥產地,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期成本已經成為現實,而這些沒有原料優勢的企業在行業洗牌的大潮中面臨的境況將更為嚴峻。
化肥產業病正在牽絆產業前行的腳步,中國化肥產業要實現穩健發展還需要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需要一種健全的體制來支撐產業成長。
方向在哪里?
化肥產業結構調整的正確方向將決定產業的命運,方向在哪里?整個產業都在追尋。
早在2000年,業內人士就提出了我國化肥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認為我國應按照比較優勢原則調整化肥產業結構:首先要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根據規模效益原則,絕大多數小化肥企業應退出基礎肥生產。其次要根據資源分布情況建立生產基地。按氮、磷、鉀生產的資源分布,建立幾個能與國際化肥企業競爭的氮磷鉀生產基地。無資源優勢的企業應退出基礎肥生產。同時要實現產銷、科技創新一條線。為了保持市場份額、提高企業競爭力,小化肥企業應成為生態肥、生化有機肥的開發基地。
時隔九年,這種產業調整思路已經部分得到實現,但是在行業大發展的熱潮中,很多問題不但未能理順,反而不斷加劇。當下的產業時艱已經把化肥產業逼上了改革的關口。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發布的《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無疑為化肥行業指明方向。
《意見》為化肥產業劃定的結構調整任務是:提高氮肥、磷肥準入門檻,發展高效復合肥、緩控釋肥等高端產品,提高鉀肥供應能力和高濃度肥比例,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高濃度化肥比例提高到85%,施肥復合率達到40%以上,復合肥前10名企業的產量比例提高到50%以上。支持中小企業由生產基礎肥向肥料二次加工轉移,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劣質煤生產尿素,推廣氮肥生產污水零排放、廢水超低排放、廢氣廢固綜合利用等技術,以及磷礦鉀礦伴生資源和磷石膏渣的綜合利用技術,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直銷網絡,減少流通環節。
針對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會長李勇武指出,必須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加強源頭控制,建立并實施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節能環保評估和審查制度,禁止落后生產能力異地轉移,充分利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抓緊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嚴格市場準入。
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張永志呼吁,化肥企業現在不要再盲目擴產,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競爭力,大企業應該重點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整合,讓好企業、好品牌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每個人都要保持清醒
有人批評政府在宏觀調控上的不得當是造成產業問題的根本原因,而在國家層面,控制產能、發展新型肥料等政策都是積極的,只是在地方政府落實的過程中松了手。而身處產業其中的很多企業,在火熱市場中不能保持理性和清醒,把化肥產業推向了大發展帶來的艱難境地。
“我感覺自己當時上項目的時候是在跟風,對未來充滿期待,但是現在才知道并非如此。”一位山東小復合肥廠的廠長這樣說。“你們為什么要投身化肥產業?”如果向很多新興化肥企業提出這個問題,很多人會說當時的他們并不清醒。
然而和企業一樣不清醒的還有地方政府。幾年前,湖北一家知名復合肥企業想擴產,但是在國家發改委未獲批準,于是他們變通了一下,在當地注冊了一家新企業,在湖北省發改委順利通過。地方政府追求GDP,追求政績,這樣的心態讓他們難以保持對一個產業的清醒。這樣的現象不只出現在湖北。
近幾年,在國內化肥產量大增的同時,化肥出口量也節節攀升。一些企業把化肥出口當成消化自己產能的重要途徑,甚至把化肥換外匯當成企業的盈利支柱。這與國家保證國內農業需要、限制資源性產品出口的大方向格格不入。“我們發展化肥工業為了什么?這不用過多的解釋。即使現在行業遇到艱難,化肥出口也不會成為解決困難的好辦法。”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對記者這樣說。化肥不是國家主導出口商品,很多人必須在這一點上保持清醒。
站在宏觀看微觀,和諧發展方能長遠。產業要布局合理,平衡發展,企業要理性穩健,創新求變,這才是化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新一輪化肥產業結構調整大幕已經拉開,大浪淘沙,勵精圖治,化肥產業必將迎來新的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