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樊小林認為,緩控釋肥料要明確緩釋和控釋兩個概念:緩釋肥是能夠明顯延長肥效期的肥料;控釋肥是能夠控制養分釋放的肥料。緩控釋肥有以下幾種技術需要關注:一是控釋技術,包括包膜材料合成技術。二是包膜控釋技術。三是控釋技術的過渡技術。我國大量緩控釋研究停在理論層面,規模化生產不多。我們提出了3S技術,即研究開發任何一項緩控釋技術都要經過實驗室規模、中試規模和工業化生產規模三個階段。四是包膜設備的制造技術。包膜肥料最早借助于醫藥設備,在包膜過程中往往不是很理想,這就要求我們根據物料的特性改造包膜肥料,要研究適合不同材料和肥料底物的設備。五是緩控釋肥肥效期的快速檢測。當前我國已經出臺緩控釋肥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對肥料釋放率有了明確規定,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釋放率必須在75%~80%。這就要求緩控釋肥料要有快速的在線質量監控技術,即在24小時或10小時內能夠準確測定每個批次緩控釋肥料的肥效期,為企業規模化生產服務。六是核心肥料的制造技術。肥料顆粒表面粗糙要比光滑耗費更多的包膜成本,必須研究核心肥料的制造技術。七是緩控釋肥的使用技術。緩控釋肥在大田使用過程中必須要有相應技術。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樹文表示,國內緩控釋肥研究面臨國家對農業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國內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緩控釋肥研究提速、國內大中型企業宣傳力度加大、中國經濟發展呼喚環保型肥料、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要求簡化施肥方式等幾個機遇,但同時我們也面臨發達國家緩控釋肥研究開展早、第二代控釋肥技術水平日趨成熟、產品價格低、產品種類多性能好、產品評價體系完善、連續化生產能力強等挑戰。跨國公司有可能采用合資、獨資等方式使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將對我國新型肥料產業化形成巨大的沖擊。緩控釋肥料發展中存在價格較高、生產工藝相對落后、包膜材料種類單一、學科交叉不夠緊密等問題。2009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已經成功開發出第二代環境友好型緩控釋肥料,具有低成本、環保、高效等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