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9月份至11月20日,國內主要磷復肥品種價格出現大幅下跌,磷酸二銨價格由4250元下跌到3000元,跌幅在30%~35%之間;磷酸一銨價格由3400元下跌到1800元,跌幅為 52%;復合肥價格由3300元下跌到2200元,跌幅為33%。化肥價格“雪崩”的主要原因是硫磺價格大幅下跌。
硫磺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形勢漸漸發生了變化。首先是生產企業由于承受不了高價原料開始減產,善于對市場“察言觀色”的經銷商也開始小心拿貨。化肥產業鏈最末端的消費者——農民也終于有了反應。種植補貼早被高價肥沖沒了,如此高的價格讓農民只有一個選擇:降低化肥用量和用低價肥。
國家連續5次調控出口關稅也終于使出口之路基本斷了。出口大門關閉,讓以高價硫磺為原料的磷復肥失去了實現利潤的空間,企業資本慢慢被高價原料吞噬。同時,國內石化企業在國家環保政策激勵下,開始重視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中硫的回收,再加上高價刺激,硫回收裝置增多,這也使得國內硫磺對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中國硫磺需求的變化悄悄影響著國際市場。從9月份開始,國際市場硫磺價格出現回調,硫磺價格降至665美元,比8月份降低16.9%;11月初,價格降至115 美元,11月12日溫哥華硫磺離岸價已是65美元。緊跟著,國內硫磺價格也跌至370元。
由于中國對化肥出口管制的影響,大量高價位原料和化肥制成品滯留在國內市場,造成國內市場旺季崩潰。
與此同時,中國迅猛發展的磷肥企業也失去了進軍國際市場的有利時機。而流通企業在單邊下跌的市場中很難獲利,進入了銷存兩難的境地,小型生產企業季節性生存更加明顯,,沒有規模和特色的混配工廠生存異常艱難。
雪崩后的反思
反思一:中國磷復肥產業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國磷肥產業用短短5年時間從自給不足一躍成為全球第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是,硫、鉀資源的先天短缺,使得這個新興的巨人注定要受到“阿喀琉斯之踵”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充滿了隱蔽性和突然性。
反思二:化肥市場的期貨本質。
化肥產品具有連續性生產和季節性消費的特點,這樣的特點決定了其市場風險消化方式和后果與一般化工產品不同。在消費季節到來之前,化肥產品所有的風險都隱性地硬扛著,等到消費時節風險也就集中爆發了。化肥價格的暴漲也有期貨的屬性。
反思三:產業鏈競爭中的“諸侯病”。
早在2004年、2005年國內業界就認識到,按照當時的發展速度,到2008年中國市場上的磷酸一銨、磷酸二銨產能會過剩,但是,龐大的產能一直就在爭論中不斷上馬。如此巨大的過剩產能在投產以后怎么去消化、怎么去協調、怎么去整合,是行業應該正視的。另外,淡儲解決不了產能問題,向全球化的市場格局轉變才是中國磷復肥應該面對的方向。
反思四:行業內的“明修聯合墻,暗度利益倉”。
中國磷復肥產業已經在全球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國企業應該發出一致的聲音,應該有一致的行動,否則無論是“井噴”還是“雪崩”,中國企業難避其害。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王雄的反思值得大家借鑒。這場“雪崩”喻示著全球磷肥的制造中心正在轉移,世界磷肥的貿易格局將會逐步發生變化,因此,將會帶來中國化肥市場與國際化肥市場更加緊密的聯系。硫磺、鉀鹽和石油將決定供需平衡下磷復肥的平均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