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信息:“為加快農藥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農藥工業對農業生產的保障能力,確保社會和生態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將制定并頒布《農藥工業產業政策》和《農藥生產準入條件》。”
據了解,這是繼環保部、農業部之后,有關部委短期內針對農藥產業即將出臺的又一個管理條例。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政策一旦全部實施,我國農藥產業將進入“大清洗”時代。
農藥行(xing)業準(zhun)入門檻(jian)過低
據了解,由于農藥行業準入門檻低,低水平重復建設、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屢見不鮮。從官方統計的數字顯示,目前經發改委核實的定點企業有1400多家,質檢總局發放許可證的企業有400多家,但農業部藥檢所上的企業數卻達4100多家。“數據差距如此之大,關鍵原因是目前存在相當一部分手續不全的非法生產企業。”一位在農藥企業負責人表示。
江蘇天容集團發展中心主任虞國新向筆者介紹:“這些非法生產企業形式多樣,有拿制劑證生產原藥的、有只具備登記證無許可證或批準證書的、有不具備環保設施的,甚至還有簡單的地下工廠等,無形中造成了一種不公平競爭,這勢必會導致市場混亂和產能過剩。”虞國新建議,打擊違法企業不能只查登記證,在查驗許可證、批準證、核準證等方面同樣也“一個都不能少”。
江蘇克勝集團董事長吳重言認為今天的農藥市場局面非常混亂,正處在一個產業調整和行業整合的震蕩時期。
同時吳重言認為,在生產管理中應提出對農藥生產實行準入管理、對農藥產品實行生產許可管理,在行業中全面推行ERP、ISO管理體系,鼓勵優勢農藥企業與一般企業間展開品牌經營戰略,擴大優勢品牌的市場份額,帶動整個市場品牌的升級。
連續兩個“農藥小年”,在全球經濟危機推波助瀾下,把一批國內農藥生產企業直接逼到懸崖邊緣,也讓中國農藥產業的“短板”無所遁形。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我國共出口農藥14.4萬噸,價值4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2.6%和38.8%。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叔寶介紹,在協會470多家會員企業里,虧損或者利潤大幅下滑的企業占到了80%。
相關部門制(zhi)定嚴控政策(ce)
為引導農藥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部門近期內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嚴控政策。
去年7月,環保部頒布了《雜環類農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了雜環類農藥生產過程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農業部新修訂的《農藥管理條例》將于明年出臺,根據新條例規定,新登記農藥產品的費用將相應的增加。
在10月20日,中國石化工業協會發布了《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支撐技術指導意見》,確定了農藥產業劃定的結構調整任務:控制傳統品種的產能,繼續調整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的比例,加快淘汰高毒高風險農藥品種;加快創制、開發和推廣高效、安全、環境友好的農藥產品,重點發展水基化制劑等新劑型以及配套的新型加工助劑和非芳烴溶劑;推廣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模式,引導企業進入化工園區發展,實現“三廢”統一治理;鼓勵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爭取到2015年農藥原藥生產企業由500多家下降到200家左右,前50位農藥企業銷售額比重達到50%以上,水基化制劑和使用非芳烴溶劑的乳油制劑所占比例達到70%以上。
目前,工信部的《農藥工業產業政策》的初稿也已經出爐,正在征求各方意見。而《農藥生產準入條件》也在緊張的制定之中。
這么多的管理條例相繼出臺,農藥企業對此的反應不一。江蘇某家農藥大型企業負責人認為,這表明行業到重新洗牌的時候了,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內的兼并重組已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再拖下去只能更亂。而青島海利爾藥業有限公司總裁葛堯倫則表示:“國家加強行業發展規劃和宏觀規劃,整合現有農藥企業,不能簡單地以個別指標提高門檻,而應該從國家產業政策角度給予引導,該支持的一定要支持,該限制和淘汰的也必須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