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和微生物肥是專家看好、商家看好、農民歡迎和政府支持的朝陽產業。記者在華南地區采訪時了解到,隨著華南地區種植結構的調整與農民科學施肥水平的提高,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在廣東再次迎來發展商機。
國家高度重視 地方政策扶持
記者了解到,在2006年2月中央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地指出: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而在此前的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有明確要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增加土壤有機質。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在不同的場合也多次呼吁,要求加強有機肥的研發與推廣。在這種大環境的推動下,2006年農業部率先在南方4省18個縣正式啟動水稻有機肥產業提升計劃;與此同時,“十一五”期間,國家在“948”重大項目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將重點扶持有機肥資源的研究和利用。上海、江蘇、山東等不少地區對企業生產生物有機肥實施補貼與政府集中采購的政策。2006年以來,廣東省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也多次明確強調,要求各級政府部門、農技推廣部門和生產企業,通過引導廣大農民增施有機肥、生物有機肥,通過培肥地力,活化土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農產品品質。
土壤肥力下降 大力推廣適時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1985~1995年的10年間,中國化肥消費量增長一倍,而同期農作物產量僅增產了10%,大部分化肥施用后并沒有發揮出應有效應,白白浪費了,而且還造成了環境污染。廣東省化肥界的一位專家指出,廣東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 2600多萬畝耕地中,中低產田面積近2000萬畝,占到了該地區總面積的70%,耕地質量下降,土壤退化加劇,嚴重制約著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為此,廣東省提出力爭“十一五”期末,全省有機肥資源利用率力爭提高到40%以上。記者也了解到,有機肥的優點是產品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所以增施有機肥,進行有機與無機復合化施肥,不僅可以促進作物對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還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疏松土壤,增強土壤透氣性,培肥地力。
有機資源豐富 發展優勢獨具
廣東是一個缺氮、磷、鉀原材料的大省,煤、電、氣等農資生產資源供應緊張,運輸、人工勞動力成本高,長期制約著肥料產業的發展,因此,有專家提出,從長遠來看發展復合肥料并不是廣東優勢,發展有機肥、生物肥和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應是優勢。
首先,廣東具備有機肥重要的生產原料。來自廣東省農業廳有關部門的統計,僅肉雞和蛋雞每年的排泄量達137億千克,生豬排泄物達380億千克,加上肉牛、奶牛、羊等動物,每年的排泄物折合氮磷鉀養分:氮約23萬噸,磷約5.6萬噸,鉀約13萬噸。禽畜糞便豐富,為發展有機肥提供了資源保障。其次,豐富的秸稈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廣東每年農作物播種面積有7000多萬畝,農作物秸稈總量達2330萬噸,主要有水稻等秸稈、花生、甘蔗和薯類秸稈等,如果將這些秸稈養分折算成尿素、過磷酸鈣和氯化鉀等肥料,分別相當于29.14萬噸、52.74萬噸、89.6萬噸。第三是可以轉化的工業廢棄物品種多,數量大,如糖業、釀造業、造紙、水產加工、污泥、礦渣等有機廢棄物資源。這些有利的條件為廣東省大力發展有機肥產業提供了無限商機。
種植面積較大,農民逐步接受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東省有機肥的施用者呈兩極分化:一是買不起化肥而沿用農家肥的貧困戶;二是文化程度較高,種植果樹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的專業戶,施用有機復合肥;三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沙糖桔和桉樹產業,對有機肥的用量較大。業內人士保守估計,超過七成的桔農常年施用有機肥。在廣東四會、廣寧、懷集、清新、英德、肇慶等沙糖桔產業快速發展地區,有機肥的銷量呈現出直線上升,今年的銷量在氮肥、復合肥總體下降的形勢下,有機肥仍保持平穩。肇慶中聯農資公司經理盧世旭告訴記者,在沙糖桔等高附加值產業的帶動下,肇慶市已成為廣東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消費的主戰場,從過去的年銷量幾百噸上升到今年的幾萬噸,個別地區有機肥的消費量遠遠超過了復合肥消費量。
記者還發現,在消費需求的拉動下,廣州天河奧特農化新技術有限公司、廣東福利龍復合肥有限公司、廣州市良田肥業有限公司等廠家生產的有機肥賣得很順暢。在清遠市生態農業園了解到,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木瓜、洋桃、龍眼、荔枝等高附加值作物品種的增加,農民已開始增施有機肥。有專家估計,未來幾年,中國生物有機肥市場將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在 2010年,生物有機肥的銷售總量將達900億元,到2015年將超過1500億元。
廣州天河奧特農化新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文濤認為大力發展有機肥是一種趨勢,但目前也存在瓶頸。未來幾年中加快有機肥除臭、腐熟、造粒等技術方面研究與生產技術方面的突破,進行速效兼長效型環保有機肥的研發與推廣,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注重肥料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生態價值,拓展肥料功能等問題將是中國未來肥料研發的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