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技術發展現狀
1974年,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鈣鎂磷肥為包膜材料制出長效包膜碳銨,農田試驗效果增產顯著,但未形成規模生產。
20世紀80年代,緩控釋肥料研究發展較快,國內開始嘗試開展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工作,國內已有多家研究單位具備試制包膜肥料的實驗設備。
1993年,山東農業大學經多年的研究和開發,已完成了熱塑性樹脂、熱固性樹脂、硫包膜、硫加樹脂包膜等包膜緩控釋肥的小試和中試,在養分釋放控制、肥效等方面與日本相當,并優于美國的公司。
隨著緩控釋肥技術研究的深入,其產業化進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涌現出了山東金正大集團等一批緩控釋肥制造企業,這些緩控釋肥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協作及和諧共進使我國緩控釋肥的研發、推廣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國外技術發展現狀
1948年,美國的K.G.C1art等人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緩釋脲醛肥料后,緩控釋肥料的研發經歷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過程。
20世紀80年代之前,研究方向主要為尿素-甲醛縮合物、聚烯類等作為包膜材料,肥料中摻雜其他難溶物、添加劑、抑制劑等生產緩釋肥料。
20世紀80年代,緩控釋氮肥開始走多元化道路,主要是對硫磺、聚乙烯、磷酸鎂銨等作為包裹肥料膜材料方面的研究,以及關于包裹緩釋肥料理論模型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有機高分子縮合物作為膜材料以及緩控釋肥料的緩釋機理研究等方面。
目前,緩控釋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膜材料的研發、新型化學合成緩釋肥料合成工藝方法的研究及新型緩控釋肥料長期應用對環境影響方面的研究等。
我國緩控釋肥研發比國外起步晚,但具有后發優勢。目前,國內緩控釋肥的試驗室研發技術多,但缺乏中試研究,產業化水平較低,許多成果和技術難以應用于生產實踐,產業化進程緩慢。隨著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組建,將加快提升我國緩控釋肥技術和產品的總體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與國外的同類研究進行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