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基層農資經銷商到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時,化肥、農藥是不分家的,化肥經銷商往往很容易就能取得農藥經銷的資格。而近年來,農藥許可不在再由工商部門管理,國家提高了它的準入門檻,使得農藥經營許可證辦理非常困難。這樣,過去那些一直在從事農藥經銷的基層農藥商一下子就成了違規者,因此,他們也被迫由公開轉入地下。
近日,筆者在五蓮縣采訪了剛剛取得了安檢證的魏先生。提起此事,魏先生感慨頗多,他說他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跑了無數趟的腿,真是困難重重。據魏先生介紹:這個證原則上每個鄉鎮只能辦理一個,因為街頭鎮先前早有一家,他的辦理自然就非常困難。他先要寫出書面申請,并要提供很多相關的材料,經過多方運作才得以辦成,辦下來這個證就花了2600多元。
對于村級農藥經銷商來說:一是根本就不具備辦理資格,二是由于銷量有限,昂貴的辦證費用也只能讓大伙兒望而卻步。因為對于一個村級農藥商來說,一年的農藥銷量本身就有限,每個村就那么些客戶,他們靠的就是方便村民、能為農民提供便捷的服務而贏得一點利潤。說實在的,在這種條件下,利潤往往會成為次要的東西,而為村民提供便捷服務往往顯得更加重要,往往會更受農民歡迎。
那么村級農藥經銷商有沒有存在的理由?筆者認為這些經銷商接近農民、熟悉農民、能方便農民,他們的經銷是完全有必要的。像乙草胺、草甘磷這類用量很大的農藥,哪位農民不需要?到了農忙季節,難到都要讓農民跑十幾里甚至幾十里地到鎮級或縣級經銷商那里去購買,實在是不實際的。尤其當遇到蟲災,或莊稼發生突發性病變,農民往往非常著急,就希望能夠就近購買,少跑冤枉路。
既然廣大農村基層經銷商有存在的必要,有市場空間,為什么不能給他們一個合法的理由,讓他們生存下去呢?讓他們每次都面對各部門的檢查提心吊膽、躲躲藏藏終歸不是辦法。如果為了加強監管,有關部門完全可以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使他們真正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使他們真正能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使他們能達到一定的從業水平,或通過發放有關資格認證之類的上崗證,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村發展的中堅力量。因為很多新東西最終還是要靠這些終端經銷商來推廣的,他們自身的實踐往往更具說服力。就是農業專家終歸還是離農民太遠,在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方面這些基層經銷商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希望管理部門在制定有關政策的時候能多從這些基層經銷商的實際情況出發,給他們留一席之地,給他們開一點綠燈吧,哪怕是臨時的、短暫的,他們終歸是要前行的。厲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