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昨日傳出最新消息稱,中化集團與俄羅斯化肥集團Uralkali的談判流產,這意味著中化集團必須找到新的同盟軍。然而,留給中化集團的時間也已不多。9月20日,必和必拓宣布,將收購期限延長1個月至11月18日。也就是說,如果到了11月18日,要么中化集團能組成財團叫板必和必拓,要么必和必拓惡意收購加鉀,要么加鉀投資者拒絕必和必拓的惡意收購。
對于中化集團的競購之舉,中金公司警告稱,中國在海外獲取鉀肥資源是必要的,但在目前的價格條件和市場氛圍下,選擇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存在一定的風險。
中化與Uralkali談判流產
資料顯示,全球鉀肥資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前蘇聯和中東地區,這些地區已探明儲量達80多億噸,占全球總儲量的90%左右,而我國鉀肥探明儲量占比相對較少,鉀肥又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一種肥料之一,也是我國惟一一種嚴重短缺的肥料,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鉀肥。中國政府擔心必和必拓收購加鉀后會壟斷國際鉀肥市場。因此,中國中化集團聯手國際機構參與對加鉀的競購,阻撓必和必拓的390億美元敵意競購,就成為中方的應對之牌。
對中化集團來說,之所以要選擇海外機構參與競購,主要是因為海外市場對來自中國國有企業的收購十分警惕。銀行家認為,中化需要包括非中國企業在內的數個合作伙伴,才能對必和必拓提出有望成功的競爭性報價,并緩解加拿大政府對于把加拿大鉀肥出售給一家中國國有企業的擔憂。
據了解,中化集團已經接觸了俄羅斯化肥集團Uralkali、一家加拿大公共養老基金,以及新加坡投資機構淡馬錫,希望與這些機構一起組成財團參與對加鉀的競購。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在塞浦路斯一家法院凍結了Uralkali最大股東蘇萊曼———克里莫夫持有的25%股份后,中化集團與Uralkali的談判于上周破裂。據一位熟悉談判的人士透露,法院本周下達的將克里莫夫股份凍結時間延長至11月17日的命令,實際上讓Uralkali不再可能繼續任何談判。
“慎重介入”成國內業界共識
由于中化參與加鉀競購事關重大,國內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和鉀肥產業界對此十分關注。
9月20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召開的內部會議上,來自國家各部委,鉀肥生產貿易企業的負責人和學者,對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鉀肥案的態度形成了共識:密切關注,審慎對待,相關企業慎重介入。
據會議組織者,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亓昭英透露,這次會議共識強調,未來五年內國產鉀肥將滿足國內需求下限,為保障國內鉀肥供應安全,中國應該立足國內鉀肥自主保障,堅持國產、境外、進口“三條腿”走路方針。
來自中國化工網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鉀肥的對外依賴度在降低,進口鉀肥的比重從2004年的70%以上下降到了目前不到50%。2010年上半年我國進口鉀肥129.2萬噸,而同期國產鉀肥為143萬噸。
此前,市場普遍擔心必和必拓收購加鉀后,中國鉀肥供應會面臨鐵礦石一樣被動的局面。這也是中化集團參與加鉀競購的主要原因。不過,亓昭英表示,國際鉀肥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長期不會改變。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鉀肥產能是4160萬噸氧化鉀,而需求只有2480萬噸氧化鉀;預計到2014年,全球氧化鉀產能將達到5470萬噸,需求為3580萬噸。
亓昭英指出,如果必和必拓收購加鉀成功,短期內雖不會對我國的鉀肥市場造成根本性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需努力將實際自給率長期提高并保持在80%以上,從而防范可能會出現的一切風險。
券商警示加鉀估值已處高位
某券商日前發布報告指出,未來幾年中國國內還將有至少170萬噸產能(折純氧化鉀)釋放,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國外布局鉀肥產能,如云天化[21.00 3.09%]在老撾規劃100萬噸氯化鉀產能。根據測算,至2015年,中國國內和國外控制的鉀肥產能將達到600萬噸,屆時,中國鉀肥進口依賴度預計在39%-46%之間,中國鉀肥的進口依賴度將一定程度地降低。
在多種因素推動下,加鉀公司目前的價格和估值都已經處于高位,這使得中國公司參與竟購的風險加大。
自從必和必拓于8月16日提出收購要約以后,加鉀公司市值至8月17日收于425億美元,此后市場上傳出中國企業正積極競購的消息,加鉀市值至9月16日上漲至436億美元,相當于過去五年(2005-2009)年均的全球鉀肥貿易金額75億美元的5.8倍,相當于中國過去五年年均進口額11億美元的39.6倍,相當于一次性預支中國未來36年的鉀肥進口成本。
中國化工網分析師張明認為,加鉀當前的估值水平相對其他國際大型化肥公司(國際市場上,鉀肥資源和價格主要被兩大聯盟控制:一個是由幾家前蘇聯的鉀肥公司組成的IPC聯盟,另一個就是以加鉀公司為主要成員的Canpotax聯盟)而言存在較為顯著的溢價,當前獲取股權的代價較大。以市值436億美元計算,加鉀2010年的市盈率為26.9倍,而Canpotax聯盟另外兩家鉀肥公司Mosaic和Agrium的市盈率僅在16倍-17倍,俄羅斯的兩家化肥巨頭Silvinit和Uralkali的2010年市盈率也在11倍-18倍。
因此我們認為,在海外獲取鉀肥資源是必要的,但在目前的價格條件和市場氛圍下,選擇競購加鉀公司存在較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