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公開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修訂草案。此次修訂的變化一是種子生產、經營注冊資本大幅提升,二是強調了轉基因種子的生產經營資質,三是對生產經營者的自有品種數量、生產基地規模、種子加工檢驗設施和場地、技術人員數量有了嚴格限制。
規范種子生產經營許可、清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是今年“種子執法年”的重要措施。3月12日,農業部發布新的《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核發條件》,隨后各省開展了省級發證種子企業的現場檢查。6月28日,農業部發布第1413號公告,撤銷了遼寧丹玉種業的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這也是國內唯一被撤銷許可證的大型企業。
據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有8400多家種業公司,還有18萬個零售商、50多家外資種子公司,但其中育繁推一體化、經營范圍覆蓋全國的企業僅有200家左右。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鄧光聯曾說:“我們企業很多,但是不大不強;品種很多,但缺乏突破性的品種。” 這種現實不僅造成國內種子價值低(種糧比只有3.5,國際為25),還是行業惡性競爭、大企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此次修訂草案把雜交水稻和玉米種子的生產和經營企業注冊資本從500萬元提高到3000萬元,育繁推一體化農作物種子經營企業的注冊資本從3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
據悉,目前國內轉基因抗蟲棉年種植面積占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72%,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轉抗蟲基因水稻獲得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嚴格轉基因作物種子的生產和經營已迫在眉睫。此次修訂草案強調了轉基因種子的生產、經營資質,申請轉基因稻、玉米、小麥種子生產和經營的,注冊資本的門檻1億元。
注冊資本大幅提高后,眾多中小企業無法達標。山東省種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注冊資本提高后很多中小型種子公司將消亡。“目前山東有300多家種子公司,而注冊資本達到3000萬元的不到10家。”以資本額一刀切的做法,對中小企業來說并不公平。中國地域、氣候特點決定了農作物種子的多樣性需求,而生產經營這些品種的公司規模相對小。以某省級公司為例,去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注冊資本達到3600萬元,其營銷網絡基本覆蓋了南方稻區,品種、品牌效應開始顯現,但目前尚沒有達到1億元注冊資本的經濟實力,而整合其他企業綜合實力不足,新政后很可能被兼并。
有業內專家指出,解決種業企業“小、散、弱、同”問題應鼓勵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而組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聯合艦隊,不是通過數個企業的簡單合并就能做到。一些大型企業并不注意育種方面的研發投入和自主研發,新品種主要依靠購買。如果將與之競爭的中小企業完全淘汰出局,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