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承軍是安徽亳州的一名基層農資經銷商,一年能賣掉1000多噸化肥,在今年的小麥返青肥銷售中,他所采購的尿素又銷售一空。面對“驕人”的銷售成績,忙完了小麥返青肥銷售的他,倒越發感覺累得慌了。
亳州地區的種植習慣是小麥與玉米或大豆輪作,秋季種小麥是集中用肥的時候,玉米和大豆用肥要少得多。因此,忙完了小麥用肥,蔣承軍的農資店就冷清了不少。但是,他的銷售卻并沒有停下來,農民的小麥一天沒有收割出售,他賒銷給農民的化肥款就一天收不來,采購化肥的貸款就要產生一天的利息。進價130元一袋的復合肥,從賒銷出去到收上款,利息就將近10元錢了。化肥價格一直高位運行,同樣多的銷售量,今年的采購成本要比去年高出一成多。
然而,化肥價格走高、波動大,卻讓有些人大受其益。他們不是囤積居奇的所謂“奸商”,而是偷減有效含量的化肥小作坊。目前,皖北地區市場上經銷商進貨,45%的復合肥每噸至少也要2500元;而私人小作坊生產的,賣到農民手上每噸才2100元,還可以賒銷。和大品牌的合格產品相比,有效成分少的偽劣化肥,包裝上卻標識同樣的含量,在價格上當然更有誘惑力。
和假農資的競爭,讓蔣承軍覺得身心疲憊,但是,更讓他覺得累的是,做了這么多年農資生意,現在倒越來越看不懂農資市場的行情了。不光是農民問他價格怎么這么高,他自己也不明白。現在的價格這么高,還會上漲嗎?如果行情繼續上漲,銷量要受影響,利息上的支出也要增加,怎么受得了?如果市場行情下跌,高價進貨,低價賣出,又怎能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