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如果國家放任不管,中國農藥市場有可能拱手讓給外企。”近日,一種悲觀論調在國內農藥行業蔓延:跨國農藥企業攜質量先進的高價品種在國內市場突飛猛進,已經在局部市場形成相對壟斷。有網友甚至擔憂:一旦被外企壟斷市場,不僅農民要忍受高昂的用藥成本,甚至將威脅國家的農業安全。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對于上述論調,一家跨國農藥企業負責人并不以為然:這是國內一些農藥企業害怕市場競爭,借機向國家要政策要扶持,還在幻想地方保護,國家不能保護“落后生產力”。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折射出的國內農藥行業孱弱的現實。一位業內專家指出,我國農藥工業基礎落后,加之過度低質競爭,導致自身創新能力滯后和嚴重的環境污染,隨著社會對食品安全和環保要求的提高,國產農藥的市場份額逐步萎縮并非危言聳聽。
高(gao)檔產品已完全“失陷”
日前,跨國農藥巨頭先正達、拜耳、陶氏、杜邦等陸續公布2011年第一季度經營狀況:先正達共實現植保產品銷售額27.9億美元,同比上升11.2%,其中亞太市場銷售額達到5.09億美元,上升13%。拜耳作物保護業務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6%(匯率調整后為12%),達16.76億歐元。陶氏化學健康和農業科技業務第一季度銷售額,達到創記錄的16億美元,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杜邦公司實現凈利潤為14.3億美元,同比增長27%。雖然草甘膦仍未走出低迷行情,但孟山都今年第二季度(截止2月28日)農化產品共實現銷售7.08億美元,上升10.3%。此外,巴斯夫公司也預計其2011年第一季度營收與扣除特殊項目前的息稅前利潤(EBIT)將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與國外農藥企業業績全線飄紅不同,受干旱、通脹等因素影響,國內眾多農藥企業陷入低迷。從國內農藥上市公司公布的一季報情況看,多數企業報告顯示業績大幅下滑,實現增長的屈指可數。
國內外企業業績冰火兩重天的背后,凸顯國內農藥企業的市場正逐步被進口藥占領的現實。目前,國內農藥市場高檔產品幾乎全是進口,如在殺蟲劑領域的康寬、稻騰、壟歌等,殺菌劑領域的丙烯酰胺類、肟菌酯與炳環唑復配類等。這些產品由于效果好,在市場上很俏銷。
不僅如此,在低端產品領域,前景同樣堪憂。表面上看,那些非專利產品,外國貨敵不過具有價格優勢的國產貨,所以銷量不如國內。“但從長遠看,笑到最后的卻是外企,”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福良說,國內企業做產品,國外企業做品牌。國產藥雖然整體量大,但并不是單個企業的杰作,靠的是分散的匯聚。國外企業則不同,著眼經營品牌。通過品牌滲透,讓農民指名購買。比如除草劑領域,孟山都生產的“農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國內幾乎找不出對手。
如此觀點,湖南衡東縣零售商單石堅深表贊同。他說,當地除草劑產品,90%以上的市場被孟山都的“農達”占領,“如果哪個零售店沒有這種產品,幾乎沒生意可做。”
是不是危險信號(hao)?
于是,一種悲觀論調在國內農藥行業逐漸蔓延:如果國家放任不管,中國農藥市場有可能最終被外企壟斷。
“這種論調并非空穴來風。”陳福良介紹,國外產品在國內有成熟的營銷模式,從各級植保站到農戶,外企憑借技術和產品質量的優勢,穩步擴大市場占有量。反觀國內大多數藥企,銷售往往就是配送過程。一些做得好的企業,即使有心做市場,也是借經銷商渠道,并非真正通過培訓農民占領市場。“國內農藥制劑市場‘洋進國退’的趨勢非常明顯。”
“這是很危險的信號。”廣西一農藥企業負責人不無擔心地說,10年前中國的種業市場,就有點像今天的農藥市場。那時,國內種企也很分散,無力阻擋跨國公司進攻。外企在中國推廣專利種子,剛開始也是通過培訓,甚至免費讓農民試種推廣。等市場份額逐步上升后,就開始漲價。今日,跨國公司一粒專利辣椒種子能賣2元多,就是一個例證。但農民只能被動接受,因為這是專利產品。“那么誰能保證,兼做種業業務的跨國農藥公司,明天不會將他們在種業市場的成功經驗,復制到農藥市場?”
廣西另一農藥企業負責人補充介紹,外國所謂“四大天王”產品,從推出到現在,幾乎每年都在漲價,漲幅在10%-15%之間,是明顯的“溫水煮青蛙”策略。
面對“洋進國退”的趨勢,國企應該如何應對?全國農技推廣中心藥械處處長邵振潤認為,國貨當自強,國內農藥企業應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同時在推廣服務方面要加大力度,奮起直追。
國(guo)企巨頭只有(you)“規模效應”
“后發無力是短板。”陳福良感嘆,國產藥研發滯后,與外企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從基礎研究到新產品研發,再到產品推廣,國企都與國外有著很大差距。特別是在基礎研發方面,國外公司一年研究的化合物多達數十萬個。比如杜邦公司,研發出一個康寬需要篩選上百萬個化合物。而我國,包括沈陽化工院在內的研究機構,每年研究的化合物不過幾萬個。
“這主要是由實力決定的。”陳福良說,國內企業實力不足,幾乎不舍得投錢研發。結果只能有兩種:要么,研發的產品上不了臺面;要么,僅是劑型改良,很難產生革命性成果。最好的證明就是,市場上現有的主流產品,除了井岡霉素、殺蟲單等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外,其他均由國外開發。
一位在跨國公司有數十年工作經歷的業內人士補充:國內農藥的基礎研究不行,即理論研究沒有取得突破。研究一個化合物,需要從全新的機理方面取得突破,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點外企做到了,他們從產品利潤中,專門拿出錢攻關。
“但在中國,企業不關心,國家投入也少。”陳福良說,國外的理論研究由企業承擔,國內則靠院校等科研單位借助國家項目經費獨力完成。近些年來,從“973”專門針對綠色農藥研發的幾千萬元投入,到目前“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兩個億,與國外投入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陳福良進一步指出,國內藥企產能過剩,處于惡性低水平競爭。短期看這種低質和過剩的競爭,讓行業享受到低價產品的實惠;但長遠看,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的后果最終還是由使用者和食品消費者承擔;另一方面,過度惡性競爭導致抗藥性快速產生,最終農民不得不增加用藥量,造成惡性循環。在這種背景下,擁有優越質量和性能的國外農藥,逐步蠶食國內市場將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國內農藥行業也在興起并購整合之風,但不少人認為,這種整合只是獲得了簡單的規模效應,并沒有從產權、資產、專業分工等綜合層面整合,實際上還是散的。就像把土豆裝進麻袋,表面看是一個整體,打開還是一個個土豆,“所謂的‘巨頭’要想與擁有強大技術、資本實力和體制優勢的跨國公司競爭,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