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的一天电影完整播放在线观看,无码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国产成人无码av,((丰满老女人》伦理hd,精品国产青草久久久久福利

信息搜索: 熱門: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價格
首頁 > 種子市場 > 正文

外資種業巨頭蠶食中國市場 引發國內種業危機擔憂


農資網 2011年6月15日 10:32 來源:南方周末
相對于擁有品種和技術優勢的外資企業,在國內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

  中國種業的“最高規格”會議

  中國種業建國以來第三次“最高規格”會議,5月9日在湖南長沙召開。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便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在4月18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對我國種業未來發展進行安排部署,大幅度提高種子行業準入門檻。

  據新華社報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此前已專門就我國種業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強調我國是農業大國,加快農作物種業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是實施科技興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出席會議的回良玉副總理也在會上強調,目前我國種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然較低,品種多亂雜、企業多小散、種子假冒偽劣等問題仍然突出,種業面臨的國際競爭非常激烈,對此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應對。

  外資種業巨頭蠶食中國市場

  上述會議的背景是,外國種業公司近年來大舉進入中國種業市場,致使我國部分種業公司面臨被擠出種業市場、市場份額被蠶食、自主品種被外國種子代替等困境,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

  援引《中國經濟周刊》6月13日報道,自1980年末,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在中國注冊的外資(含合資)種子企業已經超過了70家。與此同時,國內種子市場價值也發展至500多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全球種業市場。

  “現在國外大宗作物種子,基本上都是通過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在國內生產銷售。(合作育種)只不過是品種從國外拿到中國直接進行篩選,篩選完了以后,品種一旦適合中國,就開始在中國生產,做到育、繁、推一體化。”大北農集團北京金色農華種業公司總經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紹明介紹說。

  以先鋒公司為例,到2010年,該公司玉米品種“先玉335”在中國的種植面積約有3000多萬畝,加上相關品種,總面積估計大概接近6000萬畝,約占玉米總面積的13%。“"先玉335"去年的純利近6億元,如果加上各種套牌,它在中國玉米種子市場上的純利可能就達到整個市場的40%~60%。就是用百分之十幾的種植面積,換取了近60%的利潤。”

  而對于很多合資公司來說,“雖然是合作育種,但核心技術它不會教你。名義上是合資,其實它就是跟你分利潤,其他的育種、銷售你都管不了。”美國玉米育種專家、中國玉米改良中心顧問張銘堂透露。

  不僅如此,外資企業還在中國建立了獨資研發機構,并通過與國內科研單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資源,再反過來培育更適合中國的品種,優勢會更加明顯。

  國內種業“小、散、亂”

  上述報道稱,國內種業市場目前存在“小、散、亂”的局面。2000 年《種子法》實施,開啟了中國種業的市場化歷程,改變了國有種子公司一統市場的局面。于是,各路資本紛紛進入種業市場,民營種業公司、中外合資公司、科研院所自辦公司、農技推廣人員“自立門戶”,甚至還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等。

  援引《中國經濟時報》早前報道,我國現有種子生產企業8700余家,種子零售商超過10萬家。值得關注的是,在8700多家種子企業中,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有95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最要命的是“中國種子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足”。目前,擁有研發創新能力的國內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絕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其銷售額的1%,有的企業1%還不到,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而在研發投入上,跨國公司一般占銷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達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銷售收入為105.02億美元,而研發投入高達12.05億美元,先鋒公司研發投入也高達16.51億美元,甚至比一個國家的投入都多。

  《意見》也指出,”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

  科研是國內種業發展掣肘

  既然國內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大部分品種出自科研單位,那么科研的現況又是怎樣呢?中國農科院教授、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對《經濟參考報》表示,國內種業科研是一流的設備、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種。

  據調查,國內種子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種質資源鑒定、改良、創新和分子育種等基礎性研究薄弱,沒有基礎研究的支撐,商業育種也難以持續創新;二是很多科研單位不進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擁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雜交品種、然后賣種子賺錢;三是相比國外“工廠流水線式”的育種方式,國內育種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類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

  張世煌認為,科研管理應明確該公益的歸公益,該商業的歸商業。科研單位進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會化,支持企業進行商業性開發。商業育種則要逐漸交給企業,通過5到10年的時間,讓企業成為產品創新和商業育種的主體。

  此外,張銘堂也建議,國家應選幾家有希望的、年輕、有潛力的公司,幫助他們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體系,做大做強,成為中國領軍的企業,這樣才能和大型外資企業抗衡。

(作者:王茜     責任編輯:YanBO)
相關資訊
行情按地區分類
推薦信息
專題信息
熱點資訊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在線投稿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2004-2009©版權所有: 農資網,保留一切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戶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術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