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代玉米螟發生與防治情況,玉米螟卵量低、蟲量分布不均、幼蟲發育不整齊,結合近期天氣情況和氣象預報綜合分析,預計北部春玉米區二代玉米螟中等(3級)發生,夏播玉米及南部春播玉米區偏輕(2級)發生,玉米螟卵盛期為7月21日-24日。
二、預報依據
(一)一代玉米螟發生輕,殘蟲量低
據6個區縣病蟲監測點調查,一代玉米螟累計卵塊平均百株2.1塊,最高8塊,遠低于1990年以來的平均值23.7塊,是1990年以來卵塊數量第二低的年份。一代幼蟲平均被害率為5.3%,較2000年以來的平均被害率19.4%偏低。一代殘蟲量調查,平均百株有幼蟲3.7頭,較常年平均值(5.4頭)略偏低。
(二)發育進度較常年偏晚
7月5日前后對玉米田剝稈調查,玉米螟以3-5齡幼蟲為主,其中五齡、四齡、及三齡以下幼蟲分別占總蟲量的31.6%、30.7%、34.2%,平均化蛹率為2.6%,平均羽化率為0.9%,比常年偏晚3-5天。
(三)玉米長勢與氣候較有利于玉米螟發生
春播玉米進入抽雄期,夏播玉米進入拔節期,長勢普遍良好,寄主條件有利于玉米螟發生為害。天氣預報,7月本市平原地區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同期,降水比常年略偏多,有利于二代玉米螟化蛹羽化。
三、防治方法及適期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卵,釋放適期為7月20日-7月30日(見附表),放蜂次數1-2次,兩次間隔5天,其中第一次在產卵初期,第二次在產卵盛期,每畝放蜂點數1-2個,放蜂數量1-2萬頭。
生物藥劑防治玉米螟幼蟲,在玉米心葉中期至末期使用Bt拌成顆粒劑撒施或噴霧。(農業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