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畜禽養殖規模化生產的不斷擴大,養殖污染日趨嚴重,已成社會普遍關注一大焦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省從事土壤肥料研究的多位專家認為,將規模養殖場糞便統一收集,生產有機肥是一條一舉多得的有效途徑。 12月6日,他們聯合發出呼吁,希望政府出臺相關補貼政策,大力推動商品有機肥的生產與推廣。
畜禽糞便污染日趨嚴重
據滁州市2010年畜牧業生產情況統計,2010年該市存出欄生豬511.07萬頭,養牛29.89萬頭,養殖家禽7944.43萬只。全市規模養殖畜禽約有218.3萬噸排泄物未被利用,散戶養殖畜禽約有85萬噸排泄物未被利用,合計303.3萬噸畜禽排泄物未被利用。
在皖北農村,尤其是一些養殖業較發達的村,記者發現,農民們腰包鼓了,村子卻臟了。在這些村莊,大量的動物糞便像小山一樣堆在路邊。
省畜牧局的統計表明,“十一五”以來,我省畜禽養殖方式發生明顯轉變,已形成江淮和淮北生豬、江淮和沿江家禽、皖北肉牛肉羊和城郊奶牛等優勢區域,2010年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5%,比2006年提高30個百分點分點。
“規模養殖快速發展,目前看來利弊共存。 ”安徽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馬友華說,近年來,隨著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的深入推進,種養業加速分離,許多畜禽規模養殖場沒有足夠數量的配套耕地,以消化其產生的畜禽糞便;與此同時,農民由傳統的使用有機肥轉向大量使用化肥,畜禽糞便利用率很低。 “原本可用作肥料的畜禽糞便反而成為污染物,這讓我省農村環保背上更沉重的壓力,也對鄉村居民的健康構成一定的危害。 ”
據省土肥總站調查,這些年來,土地的質量每況愈下。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大量使用,漫灌、淺耕等不科學的耕作方式,使土地越來越板結,越來越瘦弱。 養殖業廢棄物可以肥料化
畜禽養殖污染如何治理?耕地質量如何提高?安徽科技學院教授、安徽有機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汪建飛認為,將畜禽養殖業糞便統一收集,生產有機肥是一條一舉多得的好路子。吸收國際先進的管理辦法,集中建立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肥料化生產企業,覆蓋周邊養殖場。對于養殖戶,既省去了糞便處理設施的投入費用,又省去了日常運行的開支和精力,更節約了場地。
“有機肥有利于培養地力,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有利改善作物品質,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獨特的作用。 ”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朱宏斌所長表示,有機肥肥效長,供應養分全面。我省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提高耕地質量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此外,我省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生產基地,也為有機肥的使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我省已有十多家專業生產有機肥的企業,這些企業將畜禽糞便廢棄物經過處理、加工,生產出無害無臭的優質有機肥。但目前有機肥的銷售普遍困難。主要原因是:勞動力轉移,帶來有機肥下田困難。相比化肥,有機肥施用量大,其搬運與撒施需要的勞力投入就大,而近年農村青壯勞力大量進城務工,留在農村種地的多為老人、婦女,他們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不高。
“從短期看,對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有機肥不如化肥見效快。但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耕地質量日趨下降。因此,有機肥的推廣,如果不從政策層面去引導、激勵,而只是泛泛地號召,那在當下農村是無濟于事的。 ”省土肥總站專家胡芹遠說。 有機肥推廣期盼政府補貼
“將畜禽養殖業污染物資源化,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一個突破口。 ”馬友華教授表示,我省可借鑒上海、江蘇等發達省市的經驗,制定“鼓勵商品有機肥推廣使用”的扶持政策,從公共財政或農業專項經費中劃撥一部分,對農民施用有機肥給予補貼,以每噸200元左右為宜,以切實調動廠家生產有機肥和農民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
專家建議,有機肥補貼應建立在企業合理確定產品價格的基礎上,不能虛高。當前補貼對象應以以畜禽糞便、秸稈為原料生產的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為重點。具體補貼辦法可借鑒小麥良種補貼辦法。
專家還表示,政府要對提高農田土壤肥力等級或者說提高有機質含量的土地承包者予以獎補,以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料。對參與有機肥生產、研發與推廣的企業、高校、土肥部門等,應在項目上給予支持,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
據介紹,部分省市已率先開啟借助補貼拉開有機肥推廣的大幕,上海市從2004年開始就開展有機肥補貼;2006年江蘇省財政就拿出2000萬元用于有機肥補貼;山東省也自2008年開始開展有機肥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