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被寒冬中的艷陽擁抱,燦爛的笑容洋溢在紅日阿康員工周錦生的臉上。
2011年12月28日,走進紅日阿康復合肥一分廠的生產現場,管理人員周錦生從中和反應槽的溢流口舀出一勺料漿對記者說:“看,又粘稠又潔白。11月份復合肥產量比任務指標超產3000多噸,凈消化返料3302噸。”
這是個期盼已久的喜訊,因為它讓紅日阿康看到了三點希望:一是在低品位磷礦維持在28%的情況下,料漿發沙問題徹底解決;二是粉塵大量減少解決了環境污染;三是穩定生產為明年的增量目標打下牢固基礎。
紅日阿康1998年上馬的40萬噸復合肥二期項目(即復合肥一分廠,通稱大復肥),13年來一直擔任著公司盈利的重任,尤其是從2009年實施噸肥包干的承包改革以來,圍繞增量戰略的實施,“提產降本”的任務迫在眉睫。
2011年5月份,大復肥的生產系統采用袋式除塵器后成功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難題,隨著分廠“合理分工、嚴格落實、獎罰分明”等一系列措施的高效執行,又連續3個月報出實現月均增產3000噸的好消息,復合肥一分廠的管理團隊也為此獲得了“二次創業突出貢獻獎”。但由于2011年9月份之后料漿發沙,導致當年10月底的返料庫存猛增到了9000多噸。
“兩個月前,這里的生產系統還有“嫌貧愛富”的毛病。”周錦生笑說。原來,紅日阿康的復合肥采用噴漿造粒法生產,該法的優勢是:生產的復合肥屬于化學合成,養分均衡,顆粒圓滑。但對料漿的要求必須是粘稠度高,如果出現清水一樣的料漿,就難以造粒。
生產人員根據多年的經驗初步分析后認為,料漿波動的原因是磷礦石品位只有28%造成的,之前能穩定生產是因為用的磷礦品位達到30%以上。如果真是系統“嫌貧愛富”,生產所需的磷酸的濃度卻一直很穩定。
經驗也不見得就是真經。立志要實現2011年“降本增效”目標的紅日阿康立即成立了技改攻關小組。因為隨著國家對磷礦石開采的多重限制和日益趨緊的市場供應,復合肥的生產系統絕對不能“挑食”。
經過1個多月不分晝夜的摸查和改造,紅日阿康投入20多萬元開始治愈“中和反應不充分”這個潛伏了多年的癥結。
2011年11月3日,對大復肥的中和流程完成技改后,各處工藝系統操作捷報頻傳——
料漿潔白粘稠了!肥料成粒圓滑了!24小時班產細粉不足3噸了!
從當月底的盤庫數據看,一分廠11月份的返料只有200多噸(扣除轉產等客觀原因造成的數量),遠遠低于通常月均的1000噸,更遠遠低于通常料漿波動時的3000噸。
2011年12月28日,當記者又隨同周錦生來到篩分崗位時,隨手抓起一把剛走下流化床的復合肥,周錦生說:“看,全是好粒子,粉末少了很多,再也不用戴口罩操作了。”
10分鐘之后離開,記者首次發現相機上沒有飄落上灰塵。
在紅日阿康復合肥包裝流水線附近,記者還先后遇到了3批從河南民權縣、山東夏津縣及聊城縣等地趕來紅日阿康參觀的經銷商。他們此行除了為莊稼備足化肥這一“糧食”,還對公司的廠區產生了興趣,紛紛以廠房、設備為背景互相拍照紀念“到此一游”。
細了解才知道,除了復合肥系統,紅日阿康其他配套生產系統實施的多處技改項目,不僅增益了效益上的豐收,還讓環境變得干凈清爽,從而使企業的“工業游”在這個冬日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