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作物病蟲基數、品種布局以及氣侯趨勢,結合病蟲歷年發生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2年全省農作物病蟲總體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8億畝次。其中,小麥病蟲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油菜病蟲害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1200萬畝次;水稻病蟲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500萬畝次;玉米病蟲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1900萬畝次。以條銹病、赤霉病、麥蚜、油菜菌核病、稻瘟病、稻曲病、水稻螟蟲、稻飛虱、玉米螟和西藏飛蝗等為主。
一、發生趨勢分析
1、條銹病:預計2012年偏重發生(4級),重于去年,發生面積400萬畝,重發區域集中在沱江、涪江、岷江、嘉陵江和安寧河流域。
2、白粉病: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300萬畝。
3、赤霉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250萬畝,重發區域為盆地中東部的局部地區。
4、麥蚜: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700萬畝次。
5、麥蜘蛛: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300萬畝次。
6、油菜菌核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發生面積300萬畝,重發區域為川西及川東北。
7、油菜蚜蟲: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450萬畝次。
8、稻瘟病:預計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3(4)級),發生面積400萬畝左右。重發區域為盆東北、盆周山區、盆中深丘區及盆西局部。
9、稻曲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400萬畝,重發區域為川西、川北。
10、水稻紋枯病: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900萬畝。
11、水稻螟蟲:預計偏重發生,局部大發生(4(5)級),發生面積3300萬畝次。其中二化螟發生3000萬畝次,重發區域為川西、川南;三化螟發生300萬畝次,重發區域為攀西及川西部分地區,近幾年三化螟在我省的發生呈上升趨勢。
12、稻飛虱、稻縱卷葉螟:預計稻飛虱中等發生,局部偏重(3(4)級) ,發生面積300萬畝次;稻縱卷葉螟中等發生 (3級),發生面積150萬畝次。重發區域均為川南、川東發生重。
13、玉米螟蟲:預計偏重發生(4級),發生面積600萬畝次。重發區域為盆地及盆周山區玉米主產區。
14、玉米紋枯病: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350萬畝。
15、粘蟲:預計輕發生(1級),發生面積130萬畝次。
16、西藏飛蝗:預計中等發生(3級),發生面積100萬畝次,在金沙江、雅礱江等河谷地帶可能出現高密度點片。
二、主要依據
(一)多數病蟲害基數較高
1、水稻、玉米蟲害基數高,病害基數低。一是螟蟲基數較高。據雙流等38個監測站調查,水稻螟蟲防治田塊2011年二代畝殘蟲量平均為612.3頭,比上年增加33.7%;未防治田塊二代畝殘蟲量平均為4798.7頭,略高于上年。玉米螟蟲平均百株活蟲數為14.1頭,略高于常年。二是2011年水稻病害的發生程度較輕,田間殘留菌源較低。稻瘟病、稻曲病均為近5年來發生最輕的一年。各地穗期調查,穗瘟平均病穗率1.99%、平均病指1.13,比上年分別減少33.2%、38.6%,稻曲病平均病穗率0.8-5.8%,明顯低于上年,病原菌基數低。
2、小麥、油菜病蟲基數較高。一是小麥條銹病發病早。全省小麥條銹病于11月21日在劍閣縣始見,比去年提前8天。目前川東、川北、川中、川西全部發病,片區首發縣發病期均比去年提早9-23天,其他發病縣區普遍較常年提前。二是盆地小麥主產區條銹病重于去年。截止12月29日,全省有13個市(州)、29個縣(區)發生條銹病,發生面積0.87萬畝,比22天前增加6個市17個縣,盆內冬繁區已有10個市23個縣發生條銹病,比去年同期增加1個市2個縣。三是各地調查發病程度均重于去年或常年。四是油菜病蟲發生較輕。油菜菌核病2011年在川東北部分地區輕發生,病株率3.36-20%,油菜蚜蟲在全省輕發生,百株蚜量336.4-10135頭。
(二)品種抗性總體不強
1、水稻主推品種抗性較低。一是高感品種所占比例高。2011年生產品種抗瘟性跟蹤監測結果表明,高感品種占48.75%,感病品種占45.00%。二是稻瘟病菌生理小種致病性較強。據省植保所和省植保站監測,2011年仍以ZB群為主,出現頻率為62.90%,為優勢種群,其中強致病的ZB31的出現頻率較高,為37.90%,為主要小種。三是稻瘟病菌對我省主推品種的侵染頻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毒力頻率測定結果表明,各品種毒力頻率為6.67-56.67%,平均為33.84 %。四是適合高產的寬葉大穗型水稻品種有利于稻曲病等的發生。
2、小麥品種抗性較低。一是感病品種比例高。綜合2009-2011年監測結果,我省對當前條銹病流行生理小種表現抗病的品種占42.3-50.4%。小麥品種對白粉病、赤霉病、麥蚜抗性也不強。二是條銹病致病性強。2011年條銹菌生理小種鑒定結果顯示,Hybrid46類群的各小種的頻率總和為40.87%,其中致病性強的CY32出現頻率居首位,為20.87%,仍然是我省的優勢小種;水源11類群各小種及類型的頻率總和為47.83%。三是抗病品種更換力度小。近年來良種補貼推廣的主栽小麥品種對條銹病有較好抗性,但非良種補貼地區抗病品種更換力度小,部分老品種、自留種高感條銹病。
(三)栽培制度利于主要病蟲害的發生
我省推廣的旱育秧、拋秧、秸稈還田、免耕等栽培技術為病蟲的發生帶來一些新的影響。旱育秧、拋秧分蘗力強、長勢旺,有利于螟蟲、紋枯病、稻瘟病等多種病蟲的發生。秸稈還田、免耕、稻草覆蓋技術的推廣,導致水稻螟蟲越冬基數成倍上升,畝殘蟲量比90年代中期明顯增加,同時還導致螟蟲田間發生不整齊、世代重疊嚴重、峰次增加。再生稻在川南、川東的推廣有利于后期螟蟲河稻縱卷葉螟的發生。旱地改制,抓早、增密、增肥,有利紋枯病、稻曲病等發生。
(四)氣象條件對病蟲發生無明顯不利的影響
據四川省氣候中心預測,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季平均氣溫:盆地大部地區較常年偏低0~0.5℃,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高0~1.0℃。季總降水量:四川省南部較常年偏多1~2成,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少1~2成。對條銹病等病害的發生和水稻、玉米病蟲、西藏飛蝗越冬無明顯不利。
春季(2012年3~4月):季平均氣溫:盆地南部較常年偏低0.5℃左右,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高0.5℃左右。季總降水量:盆地大部、川西高原中部、南部較常年偏多1~2成,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少1~2成。春季盆地有中等強度倒春寒天氣發生。春季氣候條件對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在盆地的發生發展有利,對麥蚜、油菜蚜蟲、麥蜘蛛等多種蟲害的發生無明顯不利影響。
夏季(2012年5~8月)平均氣溫盆地東部部分地方較常年偏低,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高,季總降水量盆地北部較常年偏多,省內其余地區較常年偏少。盛夏期間,盆地的中部、南部有中等強度伏旱發生,盆地東北部、西部及地震災區洪澇較常年偏重。夏季氣象條件對川東、川北稻瘟病、稻曲病和川西高原西藏飛蝗的發生有利,對其它病蟲無明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