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鉀肥
全球鉀資源將出現過剩
全球近150個國家消費鉀肥,目前世界鉀肥進口量最大的國家為美國、巴西、印度、中國等,這些國家的總進口量占全球進口量的70%左右。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生產供應角度還是從消費需求角度來說,全球鉀肥高度集中,貿易格局的壟斷性直接影響了世界鉀肥市場的價格機制,國際鉀肥巨頭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而對于巴西、印度等缺乏鉀肥資源的農業大國,在鉀肥進口談判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氯化鉀價格在2008年之前一直穩定在150-250美元/噸之間,2008年全球鉀肥價格急劇上升,東南亞標準氯化鉀到岸價最高價達到1000美元/噸之上,中國標準氯化鉀到岸價最高達到640美元/噸,從2008年下半年到2010年,全球氯化鉀價格迅速回落,最終降至350美元/噸左右,現在穩定在400美元/噸左右。無論價格走勢怎樣,中國始終處于全球價格進口價格的洼地。
根據IFA2011年全球產能調查,全球鉀肥產能約6600-6800萬噸,消費量約為5300-5500萬噸。同時,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50個鉀鹽相關項目正在實施中。新增產能將主要出現在加拿大和俄羅斯,同時,阿根廷、白俄羅斯、巴西、智利、老撾、剛果(布)、中國及約旦也將有新增產能出現。從地區來看,北美將成為最大的供貨區,占全球潛在供應量的39%,其次為東歐中亞、東亞、西亞和拉美。由于加拿大和俄羅斯、白俄羅斯集中控制著全球鉀肥的資源,雖然目前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供應商通過將開工率控制在65%-80%之間,仍能保持鉀肥市場的供需平衡。
在產能加速釋放的背景下,近三年新增產能仍然控制在原來的鉀肥生產商手中,貿易的壟斷格局短期內不會被打破。但長期看,產能過剩會迫使內部競爭加劇,再加上鉀肥需求國正在不斷向外尋求資源的支持和保障,隨著新的鉀肥貿易主體的加入,壟斷聯盟有可能逐漸松散,改變現在鉀肥市場定價機制。因此,隨著產能過剩加劇,未來全球鉀肥市場可能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我國鉀肥自給能力提高
中國是世界第五大鉀鹽生產國,占全球鉀鹽產量的7%。目前,中國鉀肥產能約為550萬噸左右,其中大部分產能集中在青海、新疆地區。
我國總的實際需用鉀肥量為900-950萬噸左右,鉀肥需求量增長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擴大帶來對化肥(包括氮、磷、鉀)需求的增長;二是鉀肥施用比率提高。根據有關機構數據反映,過去十幾年中國真實消費鉀肥的復合增長率為5.3%,預計2009-2014年間鉀肥需求從低谷較快回升,復合增長率應該為8.6%。
據評估,預計中國鉀鹽產能自2010年持續增長,2015年預計達到800-900萬噸左右。鹽湖鉀肥氯化鉀新增產能100萬噸/年,預計投產時間為2012-2013年。國投羅鉀硫酸鉀新增產能60萬噸/年,預計投產時間2015年,國投羅鉀硫酸鉀鎂新增產能110萬噸/年,預計2015年投產。
國內新增產能還包括海外資源。為了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目前,許多中國鉀肥企業開始積極地在海外尋求和開發鉀礦資源,但由于技術不成熟、項目投資等問題,目前尚未成規模。
中國鉀肥需求平穩增長,預計未來仍然會有300到450萬噸的缺口,我國對鉀肥依賴進口的局面將長期存在,進口依存度將維持在30%左右。而隨著國內新增產能的不斷開發和釋放,我國鉀肥自給能力提高,使中國在與世界鉀肥巨頭企業的談判中將獲得更多的議價空間。
下半年價格下行風險不大
2012年年初,國內鉀肥庫存為300萬噸;上半年簽訂進口合同合計約200萬噸,包括從加拿大進口50萬噸、俄羅斯40萬噸、約旦30萬噸、以色列52萬噸;邊貿鉀庫存達到約140萬噸;國產鉀約500萬噸。目前估計,2012年國內鉀肥供應量約1140萬噸。總體來講,2012年我國鉀肥市場供應充足,但2011年供應總量1350萬噸,與去年相比目前還略顯不足。
今年下半年鉀肥市場受到幾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國內鉀肥供應充足,供需基本平衡。國產鉀肥的價格一方面受到進口鉀肥價格的支撐,另一方面需要關注幾大生產企業的財務報表情況,來分析國產鉀肥公司的定價因素。其次,國際市場三季度有需求支撐,下半年市場下行風險不大。目前國際鉀肥供應商的銷售策略是維持價格穩定,因此不會大幅調整報價。再其次,我國下半年具體的鉀肥談判還將根據國際市場情況和國內庫存情況而定。印度下半年的鉀肥進口大合同可能會對我國下半年談判產生一定的影響。最后,目前復合肥施用淡季,復合肥工廠對原料的采購需求相對較低。同時,工廠庫存不足,隨著秋季用肥季的到來,需求會逐漸釋放。總體來看,影響下半年鉀肥市場的因素變化不大,因此,預計2012年下半年國內鉀肥市場幾乎無下跌空間,短期也無上漲支撐,將保持基本穩定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