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不論出口創匯,還是飛入中國百姓家,農產品高毒農藥的違規使用和超量殘留,一直都是一個新的老問題,每年五月,都是農殘超標率最高的月份,余音繞梁尚未絕的毒姜事件更是將農藥問題推到了風頭浪尖。
高毒農藥泛濫有其特定大背景。我國是農藥生產、使用、出口的第一大國,單位耕種面積化學農藥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出2.5到5倍,每年遭受殘留農藥污染的作物面積高達10億畝。
走出高毒農藥違規使用造成的農產品安全困境,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基礎,也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十年前,中山市就真刀真槍地對高毒農藥下手了,在定點許可銷售和實名購買制度基礎上展開高毒農藥管理改革,各地懷著熱望紛紛效仿。前五年,農藥店不敢亂賣,農民不敢亂用,銷售改革還是成效立見的。可惜,后五年,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就不了了之,連管理部門都摸不清也分不清,誰許可誰不許可一筆糊涂賬,印有“高毒農藥不得用于蔬菜水果”的警示牌淪為擺設罷了,一場看似行之有效的管理改革終是無疾而終。
僅只從銷售環節著手看來不足以去除頑疾,管好了生產才算源頭治理。毒姜事件中的神龍丹,農業部規定,只能用在花生、甘薯等農作物上,還僅限河北、山東、河南春天甘薯發生嚴重線蟲病時使用,花生則僅限于春播。那么允許生產多少量,是可以反推回去知道大致的,目前情況看,過量生產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如果放任高毒農藥生產廠家開足馬力生產,農藥生產出來再監管流向,就防不勝防了。不用懷疑,一定能以各種形式進入田間地頭。銷售要抓,生產更要抓,環環相扣才是真抓實干。
當下,建立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是重中之重。毒姜事件中的農民也是出口姜價格20元,內銷姜價格1元2角,用低毒農藥農民感覺用不起。如果將農藥科學使用作為補貼體系中的重要參數,直接補貼到戶,到具體農產品,是能立竿見影顯成效的。
再則,對高毒農藥要從低價管制變為高價管制。現在高毒的農藥都比低毒的便宜很多,只有大幅度提高價格,比現在價格高十倍百倍,才能達到提高農民使用高毒農藥成本的目的,用價格杠桿降低農民購買和使用的欲望。這部分錢不能歸生產銷售,要收歸財政統一進入綠色農業補貼體系。對生產低毒高效農藥廠商可以實行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但高毒和限用農藥的生產廠商則去除補貼,大幅增加稅收,方能徹底降低廠商生產意愿;
當然,重典治亂也是必須的。臺灣的安全農業法,對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銷售的處罰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制造或輸入動物用禁藥以及禁用農藥者,均處1到 7年有期徒刑,制造、加工、分裝、販賣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儲藏禁用農藥者,均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大陸也可以參照這種力度執行,算是一劑猛藥以求藥到病除。
最后提到的是,國家在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安全生產補貼力度的同時,應當適當上移安全投資的主體,確保農業安全補貼投資到位。可以考慮以中央政府或者農業部作為農業投資的直接主體,地方政府只負責執行,這樣可以減少和避免地方政府的經費劃撥拖延和縮水,切實送惠到農。補貼同時,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使之成為不受農藥推銷廣告忽悠的,懂安全、守規矩的新一代職業農民,也是又一個不能繞開的重中之重。
病入膏肓之時,懸壺濟世的郎中也難拿出藥到病除的方子,唯望多管齊下,痛下決心,標本兼治。限制生產、許可銷售、實名購買、綠色補貼、嚴懲重罰面面俱到,走出高毒農藥屢屢違規使用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