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二代粘蟲在東北、華北地區和我市的發生情況、近期各監測點二代成蟲監測情況、7月下旬至8月的氣候條件及田間作物長勢等因素,預計三代粘蟲將于7月底至8月中旬在我市玉米、水稻等秋糧作物上點片重發,局部地塊存在暴發為害的可能。具體預測依據如下:
(一)二代粘蟲重發,殘蟲量高
今年6月中旬-7月上旬,二代粘蟲在我市薊縣、寶坻、寧河、武清、靜海等多個糧食主產區、縣玉米田點片重發,發生面積68.7萬畝,較上年增加129%。玉米田防前平均百株蟲量30-40頭/百株,經過防治各類型田加權平均殘蟲量為0.2頭/㎡,較歷年均值增加54.54%。與此同時,今年二代粘蟲在東北、華北地區、黃淮、西南等地偏重發生,總發生面積6000萬畝,經防治田間殘蟲量仍然較高,為三代的發生提供了充足蟲源。
(二)近期持續監測到二代成蟲 卵巢發育趨于成熟
據我市主要監測點調查,二代成蟲燈下始見日為7月1日,平均單燈累計誘蛾量為64頭,較上年偏少47%。平均成蟲量于7月20日前后出現小高峰,單日最高蟲量單燈37頭,出現在寧河縣。卵巢發育進度檢查結果顯示,7月20日開始出現三級卵巢,7月23日,三級卵巢占總樣本數的66.7%,并已經出現四級卵巢。同時,據薊縣、寶坻區調查,部分雜草茂密的夏玉米地出現三代幼蟲為害狀,發生地田間被害率一般為0.5%,田間蟲量一般為0.5-1.5頭/百株。
(三)7月下旬-8月中旬氣候適宜粘蟲發生為害
據我市氣象部門預報,今年我市7月-8月期間降水較歷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氣溫接近常年略偏低,氣候條件非常利于粘蟲成蟲的遷入和為害。
(四)田間生境利于粘蟲產卵為害
得益于近期的濕潤氣候,我市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長勢良好,田間雜草生長茂盛,田間生境非常利于粘蟲的產卵和危害
附件:天津市(shi)三代粘蟲防控指導意見(jian)
附件:
天津市三代粘蟲防控指導意見
由于粘蟲具有暴發性、隱蔽性和遷移危害等特點,一旦查治不及時將對秋糧作物造成重大損失。為盡早部署三代粘蟲防控工作,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三代粘蟲對秋糧作物造成的為害,特制定本指導意見。
一、防治策略
粘蟲防治應采取“控制成蟲發生,減少產卵量,抓住幼蟲3齡暴食危害前關鍵防治時期,集中連片普治重發生區,隔離防治局部高密度區,控制重發生田害蟲轉移為害。密切監視一般發生區,對超過防治指標的點片及時挑治”的策略。在2-3齡期及時防治,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
二、防治技術
(一)防治幼蟲,減輕危害,降低基數
根據“以觸殺藥劑主攻低齡、以胃毒藥劑補防大齡”的原則,于二代幼蟲發生初期在玉米田和田間雜草上及時噴藥防治,盡量把幼蟲消滅在3齡之前。
1、防治指標。玉米田蟲口密度達30頭/每百株以上、當水稻田蟲口密度達20-25頭/平方米時進行藥劑防治。
2、推薦藥劑。可選用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15~20 ml /畝,兌水30公斤;1.14%甲維鹽懸浮劑 60~80ml/畝,兌水30公斤;20%氯蟲苯甲酰胺10~15ml/畝,兌水30公斤;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3、科學操作。施藥時間應在晴天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5點以后,若遇雨天應及時補噴,要求噴霧均勻周到、田間地頭,路邊的雜草都要噴到。遇蟲齡較大時,要適當加大用藥量。蟲口密度較大的田塊,可以先拍打植株將粘蟲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噴藥,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施藥機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稈作物噴霧機、風送式噴霧機或采用煙霧機噴霧。
4、安全用藥。為降低農藥中毒風險,首先要選擇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其次是要提前檢查藥械是否存在“跑、冒、滴、漏”等故障;在噴霧時穿好防護服,戴好口罩和手套,防止藥液直接接觸皮膚;為避免中毒、中暑事件的發生,應堅決杜絕在中午高溫時段進行噴霧防治。
(二)建封鎖帶,防止轉移
在粘蟲幼蟲遷移危害時,可在其轉移的道路上挖深溝,對掉入溝內的粘蟲集中處理,阻止其繼續遷移;或撒15厘米寬的藥帶進行封鎖;或在玉米田外撒施辛硫磷毒土,建立隔離帶。
(三)防治成蟲,降低產卵量
利用粘蟲成蟲產卵習性、趨光、趨化性,采用谷草把、糖醋液、性誘捕器、殺蟲燈等誘殺成蟲,以減少二代成蟲產卵量,降低田間蟲口密度,減少三代粘蟲發生基數和防治壓力。主要措施如下:
1、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徑為5厘米的草把,每畝插60-100個,5天換一次草把,換下的枯草把集中燒毀,以消滅粘蟲卵。
2、糖醋法。取紅糖350克、酒150克、醋500克、水250克、再加90%的晶體敵百蟲15克,制成糖醋誘液,放在田間1米高的地方誘殺粘蟲成蟲。
3、性誘捕法。用配粘蟲性誘芯的干式誘器,每畝1個插桿掛在玉米田,誘殺產卵成蟲。
4、殺蟲燈法。在成蟲交配產卵期,于田間安置殺蟲燈,燈間距100米,晚8點至早5點開燈,誘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