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流通環節的洗牌已是不爭事實,面對不斷提速的土地流轉,“剩”者為王的淘汰賽已經開局。很多基層經銷商憂心忡忡:誰將是最后一個鄉鎮經銷商?轉型成為必須,可問題是:哪一種路徑最經濟可行?
路徑一:盯住大戶
綜合考量基層經銷商的內外條件,包地應是最可行的選擇。
在基層市場,對農資經營影響最大的是承包大戶,面對這些新農民,基層經銷商的感受可謂愛恨交加。一方面,承包大戶農資采購量大,一旦擁有若干這樣的核心客戶,可保生意無憂;但另一方面,鑒于承包大戶對農資銷量的決定性影響,基層市場對承包大戶的爭奪也極為激烈,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給承包大戶的肥料價格越來越低,賒銷的周期越來越長。
與其受制于人,不如結合自身優勢向下游延伸,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既解決了農資銷售瓶頸,又增加了額外收益。只要承包的土地規模適度,基層經銷商在資金和管理上應當都不存在較大障礙。而且,更重要的是,農資經銷商比一般意義上的承包大戶更懂農業,更懂科技,種植效益理應超過承包大戶。實際上,我們看到,目前農村中相當數量的種植大戶在田間管理上較為粗放,甚至存在掠奪性生產的現象,規模種植的優勢并未發揮出來。
路徑二:組建合作社
從目前看,組建或加入合作社還難以成為基層經銷商轉型最主流的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農業合作社如果沒有實體,不成規模,不能為農產品找到通暢的銷路,那么就很難具備實質性內容,也很難引導農民進行科學種植。而對于基層經銷商而言,克服上述瓶頸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與此同時,一些以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合作社,目前發展也不順利。以農機為例,在多數地區,尤其是田地分散的南方,多數農民在種植環節還是以自食其力為主,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還沒有形成市場。
路徑三:做精主業
所謂品牌+服務,意即依靠優質的農資和優質的服務在市場上獲得立足之地。
目前,很多基層零售網點開始走上良肥、良種、良藥、良法相結合的經營道路,一方面將業務范圍覆蓋到農藥、化肥、種子,保證農民能夠一站式購齊;一方面確保農資質量,再加上完善到位的售后技術服務,從而保障農民能夠實現增產增收。
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農資質量和使用技術缺一不可。如果只經營優質化肥,但如果農民買到了假劣種子,同樣不能增產,這樣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導致假劣種子危害了優質化肥的聲譽。再如,即便經營的是優質農資,但如果農民使用不當也會造成減產,如此也會使得農民對農資產品本身產生不必要的懷疑。
因此,在今天農資產品分類經營的背景下,基層經銷商通過集合優質農資品牌,再配套過硬的技術服務,就一定能受到農民青睞,從而在轉型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