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藥檢所有關方面負責人日前介紹,近20年來,國內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植物源農藥的研發,并取得明顯成效。統計顯示,全國已有15個省份的31家企業生產出39種植物源農藥品種。在國家“十五”和“十一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項目中,均有植物源農藥項目。目前,我國生產的植物源農藥遠銷美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和非洲市場,贏得了良好聲譽。然而,同樣的產品在國外備受歡迎,在國內卻受到冷落,目前植物源農藥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還不足1%。
植物源農藥來源于自然,具有環保、長效、易光解、無殘留等特點,是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農藥,為何“墻內開花墻外香”?在國外市場打拼多年的北京三蒲綠色植物制劑有限公司總經理杜貴生從實踐中感到,植物源農藥有沒有市場的關鍵在于農民有無環保和長遠意識,而目前國內農民這一意識卻微乎其微,這也正是此類農藥在國內推廣緩慢的根本原因。
杜貴生曾在山東、江蘇、河南等省走訪過部分農民。有的說,植物源農藥好是好,但價格高,用不起。現在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用好農藥成本自然上升,對農民來說當然不劃算。所以,為了減少投入,只在蔬菜、水果最后采摘期才用環保農藥,而前期往往用化學農藥,有的甚至還在用高毒農藥。還有農民認為,植物源農藥從根本上說不具備化學農藥用量少、見效快的優點,尤其是遇到突發性和毀滅性病蟲害時,更是難當重任。另外,農民多年用藥習慣難以改變,加上企業推廣應用措施跟不上,農民缺乏對生物農藥的認識與施用技能,植物源農藥也就受到冷落。
農業部藥檢所有關專家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植物源農藥推廣應用緩慢,有幾方面原因。一是與政府的鼓勵政策有關。歐洲一些國家、韓國和日本等國均出臺了施用植物源農藥的補貼政策,而在我國,只有上海市政府提出對施用綠色環保農藥給予政府補貼。二是農產品市場機制有待完善,當前急需用質量和價格雙重杠桿來調節和激發農民放棄施用高毒農藥。三是目前我國對生物農藥的宣傳與推廣力度還很不夠。對此類農藥的田間施用,應根據其特點靈活運用,才能保證防治效果,而目前多數農民的認識還較模糊。因此,各級涉農部門應加強植物源農藥的宣傳推廣,力促廣大農民提高環保意識,并掌握施用技能。
盡管植物源農藥出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但由于它們所含的有效成分為天然物質,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施用后在自然界有其順暢的降解途徑,對環境污染小;殺蟲成分較多、作用方式獨特,使害蟲較難產生抗藥性;一般具有選擇性強,對人、畜及天敵毒性低,開發和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的特點。植物源農藥一般為水劑,受陽光或微生物的作用后容易分解,半衰期短,殘留降解快等優勢明顯,一定會隨著我國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理論的完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和人類健康意識的提高,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