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前小麥病蟲發生情況及春季趨勢 去冬我省麥區氣溫明顯偏高,氣候條件對小麥病蟲害越冬極為有利,致使開春后麥田紅蜘蛛、蚜蟲、麥田雜草數量明顯高于歷年同期。近期調查,麥蜘蛛在運城、晉城、臨汾的旱地麥田普遍發生,發生面積200萬畝,達防治指標麥田占到20%以上。運城水地麥田一般平均尺行長11—16頭,最高150頭,明顯高于上年同期的5—8頭;旱地一般平均尺行長20—35頭,臨猗縣向陽坡地最高達到315頭,明顯高于上年同期的8—18頭和40頭;小麥蚜蟲全省各麥區均有發生,發生面積120萬畝,運城麥區蟲量相對較高。一般麥田百莖有蚜4—10頭,個別田塊最高258頭,明顯高于上年同期的1-2頭和3頭。3月上旬以來全省大范圍的降水,使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在局部水肥條件好的低洼下濕麥田迅速流行。小麥紋枯病在全省水地麥田發生普遍,發病面積達到150萬畝,一般田塊病株率為5-8%,嚴重田塊達到30-40%;小麥白粉病、葉銹病在芮城縣、臨猗縣、聞喜縣的水地和旱地麥田均有發生,并呈流行上升趨勢。麥田雜草偏重發生,發生面積400萬畝,一般田塊平均每平方米有草210-430株,嚴重田塊高達1000-1400株,高于上年同期的200-400株和800-1000株,其中禾本科惡性雜草所占比例明顯上升,據臨汾植保站調查,一般田田塊每平方米有禾本科雜草29-170莖,重發生田為292-485莖、最高達2000莖以上。 根據當前病蟲發生情況和小麥苗情長勢,結合省氣象臺春季天氣預報及歷年小麥病蟲發生資料綜合分析,預計麥蜘蛛中等、局部大發生,全省發生面積約400萬畝,主要發生在運城、晉城、臨汾的旱垣、向陽坡地,防治適期在3月中、下旬 ;麥蚜中等,局部旱地偏重發生,發生面積500萬畝以上;小麥吸漿蟲仍呈擴大態勢,在運城的永濟,臨汾的堯都、洪洞等部分麥田大發生,發生面積120萬畝;紋枯病、白粉病在南部高水肥麥田偏重發生,發生面積均在300萬畝左右;麥類葉銹病中等發生,面積150萬畝,小麥全蝕病、黑穗病在運城、臨汾、晉城麥區偏輕流行,局部地塊有重發可能,發病面積均在60-70萬畝;麥葉蜂、麥潛葉蠅危害有加重態勢,發生面積300萬畝以上;小麥條銹病重發生態勢明顯,在運城麥區中等流行;麥田雜草偏重發生至大發生,水地重于旱地,全省發生面積在600萬畝左右,其中禾本科惡性雜草發生面積將超過70萬畝,重發生面積在30萬畝左右。 二、 防治策略 防治策略: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加強對麥田病蟲動態監測,采取以農田生態系統控制為中心,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基礎,配合施用生物制劑和高效、低毒、低殘留、經濟、環境相容性好的農藥為補充的技術路線,有效控制麥田重大病蟲危害。防治中要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和天敵利用指標,加大統防統治力度,大力推廣 “一噴三防”技術,做到科學用藥,把小麥病蟲草鼠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確保小麥生產安全。 三、主要技術措施 (一) 農業生態防治技術 各麥區應根據當地病蟲發生特點,加強麥田管理,清除田邊地頭的雜草和植物殘體,實施苗期滾壓、耙耱、適期中耕鋤草、澆水、追肥等措施,強化小麥受害后的自我補償功能。科學施用化肥,加大生物肥用量,促進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應用生物調節劑促進麥苗由弱轉壯,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同時要加強灌水管理,澆水時不可大水漫灌,麥蜘蛛重發區,在澆返青水時要用竹竿撥動麥苗,把麥蜘蛛震落到水中殺死。 (二)物理防治技術 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通過光、波、色、味四種誘殺方式控制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害蟲,在棉鈴蟲、麥葉蜂重發田,可按每盞燈控制45-60畝面積進行布燈,并于每晚8時開燈到次日早6時關燈,收集并深埋所誘成蟲。麥蚜遷飛擴散期,可在麥田均勻安插黃板,利用害蟲的趨性防治蚜蟲、斑潛蠅、薊馬等害蟲。 (三)生物防治技術 推廣應用苦參堿、多抗霉素、井岡霉素等生物農藥防治小麥病蟲害。應用苦參堿300倍液防治麥蚜、麥蜘蛛等害蟲;3%多抗霉素800-1000倍液防治小麥白粉病;5%井岡霉素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小麥紋枯病。 (四) 化學防治技術 各地要根據當地病蟲發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在監測調查、掌握病蟲動態的基礎上,分類指導,科學運用藥劑,推廣“一噴三防”和“統防統治”技術,在小麥返青拔節期、穗期采取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混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1、麥田化學除草 小麥返青后,根據田間雜草種群,在小麥拔節前進行藥劑防治:以播娘蒿、麥家公、婆婆納、薺菜、米瓦罐、灰菜、律草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選用2,4-滴丁酯、2甲4氯、巨星、百草敵、甲磺隆、綠磺隆、使它隆、西草凈、溴苯腈、碘苯腈等按照相應的用量和施藥要求的進行噴施;以節節麥、雀麥、野燕麥、早熟禾等禾本科惡性雜草為主的麥田,選用世瑪、驃馬、禾草靈、殺草丹、禾大壯、燕麥敵等進行噴施。禾本科與闊葉雜草混生的麥田,選用闊世瑪、綠麥隆、綠磺隆、甲磺隆、異丙隆、利谷隆、撲草凈和禾田凈等進行噴施。施藥時應注意:在正確選擇除草劑種類的基礎上,嚴格掌握用藥量、最佳施藥時期以及施藥的溫、濕度要求,一般平均氣溫穩定在10℃時使用除草劑效果好,陰天、低溫條件噴藥容易引起藥害,除草劑要隨配隨用。 2、小麥紅蜘蛛防治 當麥蜘蛛尺行長達到200頭,畝選用克螨特、噠螨靈、尼索朗、水胺硫磷或滅掃利等藥劑,3000-4000倍液噴霧防治。 3、麥蚜防治 拔節前當百莖蚜量達到200頭,揚花期百穗蚜量達到500頭時,每畝用吡蟲啉、啶蟲脒、抗蚜威等對天敵影響較小的高效、低毒農藥10-15克,對水40-50公斤噴霧防治。 4、小麥吸漿蟲防治 防治小麥吸漿蟲應抓住吸漿蟲化蛹盛期(我省南部四月中旬)的有利時機進行防治,用顆粒劑或粉劑封閉地面,直接殺死土表的蛹和不斷上升的幼蟲,抑制成蟲發生。對田間淘土調查每小方有蟲5頭以上的田塊,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每畝200~250毫升加水2.5公斤,拌細干土30~35公斤拌勻,順麥壟撒施地面。防治中要嚴格掌握施藥時間,如錯過蛹期防治的有利時機,可在成蟲期(小麥抽穗、揚花前)補治:可選用4.5%氯氰菊酯乳油或2.5%輝豐菊酯乳油25毫升,加水40公斤噴霧防治。 5、麥葉蜂防治 防治適期應掌握在三齡幼蟲前,可用用20%敵百蟲粉或快殺靈2500-3000倍液,或50%新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氰戊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噴霧防治。 6、白粉病防治 當田間病莖率達到20%時,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用有效成分8-10克;12.5%特普唑可濕性粉劑,每畝用有效成分4-6克;33%紋霉清可濕性粉劑每畝50克對水40公斤噴霧。 7、條銹病防治 小麥條銹病的防治工作要采取“帶藥偵查”的辦法,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及時封鎖發病中心,防止病情擴散蔓延。當大田內病葉率達0.5%-1%時立即進行普治,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35克,或20%粉銹寧乳油45-60毫升,或選用其他三唑酮、稀唑醇類農藥按要求劑量噴霧防治,重病田要進行二次噴藥,噴藥要細致周到,保證足夠水量。 8、小麥紋枯病防治 當麥田平均病株率達10-15%時開始防治。畝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40克,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克或,或40%多菌靈膠懸劑60克,或40%紋霉星粉劑50克,對水40公斤噴霧防治,注意施藥時要使植株下部充分著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在小麥病蟲化學防治中,應大力推廣 “一噴三防”技術,采取殺蟲劑、殺菌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混合使用,以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小麥返青拔節期選用殺螨劑、殺菌劑和抗旱劑混合使用;孕穗期和灌漿期用殺菌劑(40%粉銹寧或5%多菌靈)、殺蟲劑(吡蟲啉或啶蟲脒)及葉面肥(磷酸二氫鉀)混合施藥,在效控制銹病、白粉病、吸漿蟲、麥蚜、粘蟲等多種病蟲草危害的同時,增強小麥的抵抗病蟲及干熱風能力。在防治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選擇天敵殺傷力較小的農藥品種與劑型。在掌握防治適期和防治指標的基礎上,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先進噴霧技術減輕對天敵的傷害。 四、組織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春季是預防小麥病蟲草害的關鍵時期,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病蟲危害的嚴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緊迫性,提高對麥田病蟲草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病蟲草害的防治作為春管工作的重點來抓。加強麥田病蟲草害的監測預警,完善和落實防治預案,建立防治責任制,層層落實任務,組織和發動廣大群眾,抓好關鍵技術、關鍵措施的落實,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最大限度減輕病蟲危害。 (二)密切配合,協同作戰。 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涉及面廣,時效性、技術性強。各級植保部門要根據當地病蟲情況,及早向政府匯報農藥、藥械等物資需求,積極主動與農資等部門溝通,備足備齊所需物資,以免貽誤時機,造成工作被動。同時要與工商部門積極配合,加大對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打擊制售假劣農藥、化肥的不法行為。加大對小麥病蟲害發生和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使防治技術家喻戶曉。 (三)加強技術指導,開展統防統治。 各級植保部門要圍繞小麥病蟲的發生和防治,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根據當地生產實際,建立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示范區,通過示范田引導、普及小麥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農民群眾防治病蟲的科學素質,促進大面積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落實。同時在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要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和督促檢查,真正把防治措施落到實處,全面控制小麥病蟲草鼠的危害,確保全省夏糧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