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華南、江南早稻大部水稻已收割完畢;西南、江南、長江中游單季中稻已進入孕穗期;長江中下游、江淮、江南北部單季晚稻處于分蘗末期至拔節期;華南、江南雙季晚稻處于移栽、返青期。由于今年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兩遷”害蟲遷入峰次多、遷入量大、氣象及生態條件適宜,當前大部稻區“兩遷”害蟲發生數量高于大發生的2006年同期,顯著重于常年。一是西南稻區稻飛虱蟲口密度仍居高不下,江南北部、長江中下游、江淮稻區增長迅速;二是褐飛虱比例上升較快,在華南、江南稻區已成為優勢種群;三是稻縱卷葉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西南東部稻區蛾卵(幼蟲)量急劇增加,且世代重疊嚴重。預計8月份,西南稻區稻飛虱將進入發生為害高峰期,蟲口密度將高于大發生的2006年同期水平,東部稻縱卷葉螟發生為害也將維持在較高水平;江南北部、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單季稻區“兩遷”害蟲發生數量仍將繼續上升,大部將達大發生程度;華南、江南雙季稻區“兩遷”害蟲將進入基數積累階段,蟲口密度將快速上升。
一、當前發生情況
1、稻飛虱 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生面積1.7億畝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42%。當前,華南、江南燈下蟲量顯著高于2006年,如廣西7月21-25日平均單燈誘蟲5300多頭,是2006年和常年同期的6倍和8倍。7月份以來,隨著早稻收割、降雨帶北移,稻飛虱大量北遷為害,江南和西南北部、長江中下游、江淮等稻區出現了3-4次明顯遷入過程,江南北部、西南北部遷入量分別是2006年同期的1-2倍和3-5倍,長江中下游部分稻區為歷年同期之最。
近期,大部田間蟲口密度上升迅速。西南稻區經前期防治后,當前大部又達防治指標,一般百叢2000-4000頭,高的達3-5萬頭;江南北部、長江中游單季中稻50%以上的田塊達到了防治指標,一般百叢800頭以上,高的2000-3000頭,并出現了較多短翅型成蟲,大部百叢30-50頭,局部高達100頭以上;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一般百叢600頭以上,明顯高于2006年同期水平,沿江及沿太湖部分稻區已達防治指標;江淮大部百叢300-500頭,與2006年8月上旬末的蟲量相當。
大部稻區褐飛虱比例上升較快。目前,華南、江南雙季稻區褐飛虱已成為優勢種群,大部燈下、田間比例超過70%;西南稻區仍以白背飛虱為主,褐飛虱占20-30%,局部超過50%;江南北部、長江中下游、江淮稻區褐飛虱比例一般超過30%,高于2006年,局部達70%以上。
2、稻縱卷葉螟 截至目前,全國累計發生面積1.4億畝次,比2006年同期增加38%。6月下旬末以來,江南、長江流域、江淮及西南東部稻區普遍出現2-3次遷入峰,部分地區持續10天以上畝蛾量超過1000頭。當前,田間蛾、卵、幼蟲并存,蟲量激增,大部稻區已達大發生指標,發生程度重于大發生的2003年同期。西南東部稻區畝蛾量1000-3000頭,卷葉率一般15-30%,高的超過50%;江南北部和長江中游稻區畝蛾量2000-4000頭,畝殘留蟲量在5000頭以上,部分田塊達十幾萬頭,卷葉率約10%;長江中下游稻區畝蛾量一般1000-2000頭,沿太湖等稻區高達1-2萬頭,畝卵量一般1-3萬粒,局部高達8-12萬粒,卷葉率約5%;江淮稻區畝蛾量大部在1000頭以下。
二、8月份發生趨勢分析
當前大部稻區“兩遷”害蟲的發生數量顯著高于2006年,隨著水稻的生長,田間小生境更加適宜,有利于其進一步發生為害。8月份我國大部稻區仍為多雨期,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南方大部地區降雨量在100mm以上,黃淮、淮北、西南北部、華南南部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大部稻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江南東南部和華南東北部等地偏高1℃以上;月內將有2-3個熱帶風暴或臺風可能在我國沿海登陸。氣象條件除對江南、長江流域部分稻區稻縱卷葉螟產卵和卵孵有一定不利影響外,對大部稻區“兩遷”害蟲遷移、為害均較為有利。據此分析8月份“兩遷”害蟲發生趨勢:稻飛虱在西南稻區仍將持續大發生,江南北部、長江中游單季中稻大部將大發生,長江中下游、江淮單季晚稻田間蟲量將急劇上升,黃河灌區及北方部分稻區有大量遷入的可能。稻縱卷葉螟在江南、西南東部、長江中下游單季中晚稻區大發生,江淮稻區偏重發生。華南、江南雙季晚稻區“兩遷”害蟲田間蟲口密度也將快速上升。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 |